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视频道德经第十九章 [复制链接]

1#

理解老子的绝学无忧

1、学问到大道的回归:不是说,不要学习,不要学问,而是说不要执着于学问,要从学问中回到大道上来。学问,都是相对真理,都有时空上的局限性,就是庄子说的“那是已经死了的人做出来的”,但道是全然的,是活的,以活的去套死的,肯定会问题百出,烦恼缠身,痛苦不堪。人是活的,要与活的道相通,去应用那些“死的”东西。如果,你真正与道相通了,那么世界上一切学问,一切知识,都可为你所用。

2、不要陷入学问的泥潭里: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知道一切,即使不是这样,

一旦陷入到知识的泥坑里,人们恐怕只能成为一台工作的机器。

知识并不等于智慧,智慧可以创造知识,智慧才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体现。知识本来并不可怕,只是那些只恃自己知识的渊博,并把知识当作最高真理的人才可怕,知识方面的“权威”,却正是创新和新发现的天敌,知识带着腐朽的霉味,只有智慧才有勃勃生机,知识越多而又不能超脱的人,只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人。

3、把握大道的学:人在天地之间,如不知天地宇宙之道,必定会偏颇,风水阴德,心灵学的唯识论,企业上市的不会精神境界又低,宗教虔诚份子可能对于道、空性智慧更深一点的又认识不够,那这么多差距这么填补呢?

如单学一科,独造一门,会计师、精算师、机械师,没有什么炫耀的,实是以管窥天,似锥指地,对于天地之大全,事物之总体,性命精微之奥理,造化至极之妙用,阴阳消长之情理。都是外行,甚至有的就是搞一些迷信谶纬之学,传播传统文化里的低级糟粕,还自以为是弘道者,搞得很高大上,只有绝弃虚妄荒诞之学,持守大道的清静之体,才能明晓万物之理。《老子》第一章中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4、不要让学问增长了人类的欲望:人们的心性回归纯真自然,朴实无华,追求平淡。弃掉以上这些主观上扰乱人性,让人们产生攀比心欲望心的学问,人们自然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安贫乐道、降服欲望,幸福感也会大大增加;但是你的德行在增长的话,并不见得你的事业财富会不如人啊,相反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9章全篇视频精彩解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