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讲解第五章涌泉之恩恩将仇报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只是传统道学的一部分,老子思想并不能代表所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里面若论高低并不合适

世人苦苦求真,问道寻仙,未得其果,而“道”本身是运动态,那真理是否也是运动态?昨天的真理是否变成今天的心灵鸡汤?今天的心灵鸡汤是否又变回明天的真理?

《道德经》是一条鱼,版本是鱼塘,吃鱼何须究其出处?懂道自然懂老子,懂老子就懂道德经

读懂道学,天下再无道理可言,天下所有说法皆成心灵鸡汤......

搜:量道二字就能找到我们哦

正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涌泉之恩你拿什么报?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是对交往结果或者深交欲望的淡泊,普通人怎以淡泊?遇到“情投意合、志同道合”的有缘人,必然会产生一些交往与探索的期待,人与人之间交往到一定的热度就会感受到对方的缺点,因而产生不满,深交之后必有冷却与厌弃。

有人因此悟出了“真谛”,“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言下之意,反而论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利益就是朋友之间、敌我之间的媒介。

思考的深切一些:人为什么对特定的人产生交往的欲望?为什么内心深处会觉得他能成为你的朋友?一是你的内心需要深交的朋友,你受不住孤独。二是你的内心深处想从交往中得到什么,哪怕是得到友情、愉快、分享等,绝对没有人本着失去的目的去交往。

人各有需,如果需求可以互补的话,友情便可持续,但长久的实例实在少之又少,两方人总有冲突的意识,如果在某一点上双方大相径庭,而这一点又成为你们交往的要素时,下一步便是决裂。

综上而看,广义的利益包括物质与精神,当利益产生冲突时,朋友可生嫌隙;当利益互补时,敌人也成朋友。

敌人成朋友倒很有意思:

一种是相互防范的利益朋友,另一种是拿其取乐的猪朋狗友、酒肉朋友,你只是在他身上获取欢乐而甘愿支付一些钱财,而他只是在你身上获取一些实惠,内心深处谁都没把谁当朋友看。当遇到重大事件时,大家都人间蒸发,这样的关键节点成为人际关系的转折点、意识形态的突变点。

当然突变也有可能转向好的一面、令人惊讶的一面,猪朋狗友也有见真情的时候;同样,看上去靠谱的朋友也可能反转为陌生人。结果何如就看突变点的阈值是否在人心的衡量范围之内,一切都在“道”中。

可以看出人与人能聚在一起无论如何双方能量总归互补,所谓互补就是进出平衡,最佳搭档往往是一个聪明一个傻,一个出力气一个出脑子,一个能说会道一个真刀实枪,一个火爆一个温和……你用我的长处,我补你的短处…

能量互补也体现能量守恒,守恒才能长久,只出不进哪来持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表面上看是恩非友,其实撇不尽能量守恒。救命之恩,如果报恩后恩断也罢,事物的进程结束也意味着不再有隐患,就怕恩不断、意不尽、情不切,终有一天恩将转仇。

何以言之?

斩不断的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即养育之恩,如果父母与子女是合同式互养关系,那世界上就没“孝”字,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恪守信用就行,“信”才是做人的基础。

自古皆言“道德仁义礼智信”,道最高,德次之,信最低,一个人连信都没有,哪来的仁义?如果人皆以诚信为本,天下人为事不是更简单明了?是非得失分明通透,哪来的那么多纠纷?但人心就贪上仁义德道,因此要把诚信关系升级为恩孝关系。

在恩孝角色中:

1、施恩者可能会过度施恩,因而过度管理,导致受恩者感受不到恩,恩演变为仇,此谓道之反转。

2、施恩者少施恩或不施恩,可被认为不尽责任,导致受恩者怀恨在心,恩与责的界限如何划分?

3、受恩者需求无度,以为理所当然,因而无法满足,恩与责又如何界定?

4、受恩者过度报恩,以孝报恩,过度的孝反而约束了被孝者,孝演变为争分。

5、受恩者滴恩不报或报不尽义务,可能非诚信导致,而是家庭关系角色意识扭曲所致。

6、……

文到此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就出来了,刍狗指古人用以祭祀的草制狗形,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天下有诚信即可,何须仁义?自然生息即可,何须干涉?何须慈善?

因此老子在45章中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行于大道,唯施可畏。”大道本曲折夷小,人心却好走直径、抄近路(包括托关系走后门、不遵守秩序),想一步登天;所以圣人(权力之圣、亲民之圣、圣上)行于大道,唯施舍(慈善)可畏。大道甚夷可理解为:人间正道是沧桑。

原文: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

天地不仁慈,把万物当成草狗。圣人不仁慈,把百姓当做刍狗。让百姓如万物一样自生自灭,圣人只需提供一个公平的社会平台即可,不要有更多的作为;人跟物一样要自然。慈善不是从中作假就是让受惠的百姓更加贪婪、期待于不劳而获,老百姓你一定要让他懂得自食其力。此谓无为之为(参考第二章翻译)。

天地之间,不是犹如一个大的风箱吗?(橐迭tuoyue:烧炉灶的风箱,中间是空气;天地之间也充斥着空气,天地本身就是个最大的风箱;空虚而不憋屈(屈;原义是出气的尸体,表示憋着气装死的人、假死人;因憋而屈),越动气出的越多。言多必失,不如守在中间,人的肚皮跟风箱一样,嘴巴动的越多失去的越多,办法越少。从天地讲到圣人讲到风箱,多言数穷讲的是管理层,即圣人。此谓无言之教

儒家与老子思想虽为同道,却有云泥之别,二者分别讲“道”中不同的方面。老子讲不施舍似乎极端,一味的不慈善也不好吧?至少不是每个人都贪得无厌的。孔子讲中庸,却教人骛德求道,不也是极端么?言词之中有无感受到孔老二子的思想之争?

此章需要思考的是极端与中庸到底谁对谁错?有没有对错?请继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