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字解道德经 [复制链接]

1#
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有一位年轻人问世界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我要如何才能成功?德鲁克先生回答说:年轻人,你的问题问错了,你应该问:我能贡献什么?

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

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的“字解《道德经》”。

您好,欢迎来到“字解《道德经》”!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要开辟“字解《道德经》”这个专栏,目的有二:一是自己致力于系统学习中国汉字与《道德经》,这纯属个人的学习兴趣;二是也顺便分享一些自己的收获,带动部分有缘人一起学习中国汉字、学习中华经典。

第一个板块是读原文悟原理,每一章都会有一位或者两位小朋友为我们朗读原文,我们可以边听小朋友的朗读边对照原文朗读原文3遍以上。《道德经》总共81章,我会邀请位小朋友一起来诵读经典,同时也期待他们与《道德经》结下善缘,把《道德经》智慧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

第二个板块是字解《道德经》,每一章都会重点分享一个汉字,一方面根据《说文解字》、《字源》、《汉语大词典》等二十几种汉字工具书解析汉字的起源、演变、本义、引申义、基本解释等;另一方面参考《道德经》不同版本的翻译,联系本章原文与这个关键字之间的故事、智慧、应用等方面做一些解析,换一个角度来解读经典、学习经典,但愿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本人只是一个初学者,才疏学浅,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多多指导。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老子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久久为功,使命必达。为了更有收获,请轻松朗读原文三遍!!!

再听听

朗读者

孙博远怡雅小学一年级一(3)班

孙逸轩怡雅中学初一年级班

书法作者:游云浩先生

1

这一章出现了一个核心的概念——“民”。在中国历史上有“民本”的思想,我们大家熟悉孟子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家觉得讲得好。但是,在孟子之前,《道德经》已经从哲学的层面把民本思想发展到非常高的程度,而且讲得更为具体。这一章最后一句话讲得非常明白,这两条路摆在这儿了,你应该走哪条路?“故去彼取此。”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呢?走哪条路是符合道的呢?我们从头来看。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害怕统治者、领导者的威严,那么对统治者、领导者来讲,大的麻烦就来了。什么大的麻烦呢?“民无信不立”,领导者在民众中丧失了诚信,就没法统治领导他们了,这不是一种大威吗?所以“无狎其所居”,“狎”通“狭”,也是使动用法。领导者,不要让百姓住的地方越来越狭小,最后都流离失所。因为“无恒产者无恒心”,一个国家如果到处都是流民,它能稳定才怪。“无厌其所生”,“厌”通“压”。不要让他们感觉到生存受到了压迫,不要去压迫他们,不要让他们感觉到厌倦生活,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这个“厌”,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个就是压迫,一个就是导致的结果感觉到生不如死,厌倦自己的生活。“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你不去压迫他们,不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的窘迫、生不如死,他们才不会对你的统治行为、领导行为感觉到厌烦。第六十六章说“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处上又重,处前而害,他当然会感觉到这种受压迫的厌烦的感觉。

今天,我们字解《道德经》就分享“民不畏威”的“民”字。

2

来看看”民“字的演变:

甲骨文“民”

金文“民”

战国文字“民”

小篆“民”

隶书“民”

被奴隶主用锥子刺瞎了眼睛的奴隶,是过去民众的主要组成部分。

“民”的本义是奴隶。金文的“民”,字形就像是一个锥子刺入了人的眼睛,表现出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残忍地对待奴隶,用这种方式来迫使奴隶们劳作。小篆的“民”,下方是个“民”字,字形发生了讹变,已经看不出本来的含义。古代的“民”和“人”的含义不同,“人”主要指统治阶层,“民”一般老百姓

3

小故事,大智慧。我们来看看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吧。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年―前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但是夏启不合传统规矩的举动遭到了一些诸侯首领的坚决反对,其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夏的是有扈氏。他指责夏启破坏了长久以来实行的禅让制度,要他把王位交给伯益。夏启自然不会同意,于是双方在甘泽发生一场大战。由于有扈氏得到一些地方部落的支持,把夏启打得落花流水。其他的诸侯看夏启吃了败仗,也都开始跃跃欲试地反对他。这时,夏启身边的一些支持者便建议他招兵买马,重整旗鼓,和有扈氏再打一回。但是夏启心里却明白,他破坏了禅让制夺得君位,很不得人心,即使再召集*队,许多人可能都不愿意为他效力。即使效力了,也并不会很卖力地打仗,因此再打一仗,也未必能够取胜。他认为,当务之急乃是赢得大家的拥护,只要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由他掌管天下要比伯益好得多,到时候人心肯定会向着自己,那时再打仗才有取胜的可能。于是,夏启回朝后便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不将自己看做是尊贵的帝王,而是表现得平易近人,尊重老人,爱护孩子,并大力提倡其他人也这么做。他吃饭时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则是躺在简陋的柴草上。并且,除了祭祀神灵之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娱乐。同时,他还四处寻访贤能之人,让他们到朝廷来担任重要职务。就这样,几年之后,夏启的声誉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纷纷说:“夏启真不愧是大禹的儿子,他对自己严格,对人热情,又懂得选拔贤能之人,我看天下就应该交给他来治理。”如此,人们便逐渐地接受了夏启这个君王,觉得他那样父死子继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夏启看到人心已经逐渐朝向了他,便开始积极准备招兵买马,扩充*队,并向有扈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这次,因为夏启的巨大威望,战士们打仗都十分卖力。当时,有扈氏的士兵也都有些认可夏启了,不再那么拼命反击。结果,夏启很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有扈氏也被俘虏,被夏启放逐到了草原地区。这样,夏启所建立的夏朝正式稳定下来,中国也正式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故事感悟

两次的战争,从开始的失败到后来的胜利,这当中发生的事情体现了夏启是一个“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的君王,在第一次打败后他就自知打败的原因,通过肉眼看到了自己的失败,然后打开自己的心眼,做了一系列贵民和见民的动作,让他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在第二次战争的时候打败了有扈氏,胜败的关键表面是在于民心,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夏启的一系列“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行动,让他得到了民心。这个道理不单可以用在治国上,公司的管理,个人的立身处理都可以用,这就是老子这一章带给我们的智慧。

一起欣赏与“学用道德经”有关的心得:

1、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2、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

3、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4、为人服务,其实就是缴付居住在地球上的租金。

5、没有最满意的服务,只有更努力的付出。

6、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4

一生所学,只为当下所用!

字解《道德经》,多一个维度了解中国汉字,多一个角度学习传统经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次学习,能获得一个字的智慧,并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善莫大焉。

今天的字解《道德经》就分享到这,欢迎您在对话框留言赐教,谢谢!

使命

大道至简!

一个字,为您解读《道德经》,

一个字,让您爱上《道德经》,

一个字,一起传播《道德经》。

end

编辑:知了先生校稿:卿卿

朗读:孙博远孙逸轩朗读指导:徐银秀

鸣谢:益友会和+共享图书馆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