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近道德经之六 [复制链接]

1#

“天之道”之“致虚”

近日外出,且诸务猬集。归来继续。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天之道”之“处静”,今天我们探讨“天之道”之“致虚”。

“致虚”二字本源自《道德经》16章:“致虚极,守静笃”。意即一个人若想与道同体,就需使内心回到虚明宁静的状态。在《道德经》当中,“虚”又称为“冲”,或是“道”的另一种表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4章)。意思是讲,道体是虚冲的,但道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其微妙玄通,可谓是万物的本源。但道之“虚”,并非空无一物之“虚”,而是可包容一切之“虚”。“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意思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从特质上讲,此“虚”可包容一切,从功效上讲,又蕴含无限能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5章节)。是讲:天地之间,就好像打铁时用来鼓风吹火的风箱一样。风箱中间虽然虚空,但正因为其中空虚,才产生不尽的风力。言外之意,“道”也具有这个特点。可见,“虚”就自身而言,是一种放空澄明的状态;而面对外界,却是一种包容和接纳,是一种“动而愈出”的能量。所以,才要“致虚极”。

老子这里所言的“虚”也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虚心。我们可以通过“《庄子·人间世》”做进一步理解: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在这里借孔子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孔子的弟子颜回准备去卫国游说,向孔子辞行,孔子再三劝阻他。“斋”本指祭祀前的斋戒,吃素食,整洁身心。这里喻指洗除心中欲念。颜回问孔子何为心斋,孔子说,心斋就是要摒除杂念,专一心神。不能用耳听而要用心听,甚至不能用心听而要用凝寂虚无的气去听,真正达到耳朵对外界的声音毫无触动,心也对外界事物毫无接触的状态。气虽然是空虚的,但因为它是空虚的,所以能接纳万物。道也如此,集结在虚空之中。这个虚就是心斋,虚才能得道。可见,在庄子的思想中,“虚”是一种凝寂空明的状态。也正是老子所讲的“致虚”之“虚”。

虚是一种极为美好的境界。“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你看,没有任何遮挡的空房子,阳光就能倾泻进来,照的通透明亮。一个人如果内心保持澄明淡泊,好的事情也会降临。所以,当往“虚室生白”的境界努力。

下一节,我们将学习“天之道”之“居下”。

居一工作室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