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好的,那是有丑陋的东西来对比。都知道善之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因为有相生相克,有五行存在,相互转化,对立。难对易,长较短,高和低,音声和谐相处,才不分前后。圣人处世是用无为,无挂礙心来做事,用行动而来示现教导。教化无明众生,静观万物而不加以任何自己的观点,做而不求,成而不骄。大丈夫不居,是以无去,如来如去,去也无去。
这一章老子讲只要有二个问道。一,只要是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互相成,相互对立。有美就有丑,有善的就有恶的,有佛就有魔,有道就有妖,有苦就有甜,有难就有易,所以就有了相生相克,相互相成。
老君山
二,只要讲圣人行不言之教,这个话题讲起来比较深奥玄妙。
先淡淡第一个话题:
五行,对修炼佛道的人不陌生的,美和丑,善和恶,易和难,佛和魔,道和妖。
就拿易和难来讲吧!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你看他成功很容易,那只是表面的认识,他们以前或前世就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遭受了多少磨难和曲折,所以积聚了很深厚的福德,有福德之人成功比较容易,无福德之人做什么都难成功,因无德交换,你无德做。。别人都不分东西给你,看你都不顺眼。
修行佛道也有难和易,迷则经世累劫,悟则刹那间。难是作为易的铺垫,做为易的暴发。那一个高僧大德,明道高人不是通过经世累劫,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才有那一刻的明白,才有成功。从迷到悟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那是人不知道的。凡事都有两面性,所以成功后才会珍惜。
老子
佛和魔!这个话题涉及的面很广,很高。首先,先认识什么是佛,佛是古印度语,翻译回中文叫“佛陀”、“觉者”是通过修炼觉悟过来的人。也没什么迷信色彩,可有些人认为佛是迷信。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他也是一个人啊,是一个太子,做为一个太子未来皇帝的接班人,能够放下荣华富贵,九五至尊的尊荣,过着清苦的生活,才觉悟过来。所以人也能修成佛道,这一点是不可否认。
佛有佛性,魔有魔性:佛性是善,是无私无我:魔性是恶,是自私自利。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都有五行存在,相生相克和相互相成。小到眼光看不到大到宇宙空间,都有佛性与魔性。做为一个人同时存在这二方面性。
修炼的人不断地充实佛性,减弱魔性。就好像一把天平称,你这头重,那头就轻,如果魔性轻了,佛性就重了。如果没有恶的人也就不体现善的人。
但修炼的人那就要有特别锐利的目光了,当恶念生起时,你能及时地发现,那你的恶念断了,就没有造成恶的行为,没有造成恶的果。如果造了恶果,就会受因果律续,因果不空,纠缠就不休。所以这就是修行啊,去恶存善。
老子
修炼佛道的人心要柔和,心地要善,心地要冷静。如果不冷静遇事就会冲动,冲动会带来容易做错事。情绪激动是修炼人最不好的表现,所以要戒备,要警醒,情感会使人失去理智。所以,圣人说:“三思而后行”却是至理啊!
第二个问题:“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教讲圣人,真人,而佛教讲,佛、菩萨、罗汉。其实这只是文字上的差异,其实是相通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请大家看看佛教。佛心、禅心也,无事之心,无挂礙之心,无为心,无住心,正知正见,正念正行之心。道人:圣心,:无为心,虚心,真心。都是差不多的。
佛教时代,拈花微笑,是禅的最高层次。迦叶会心一笑,和佛祖心意相通,成为禅宗第一祖。后来就创立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禅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悟话头,禅诗。问法不可说,是谁在问法等等。
和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是不是异曲同工,其内涵是一样的。所以,道和佛是不是有相通之处。
道德经
佛说:“法法本空,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在佛的眼里一切有文字的都是妄法,不实的。所以,佛祖一生讲法,讲到后来,说了一句“法无定法”。
法是讲给无明的人听的,是指引你上天的,是上天的阶梯,当你上天了还用得着保留梯吗?所以许多修炼的人就是舍不得丢掉梯子,也就成为了障碍。
成为了所知障,放不下经教。佛祖时代,阿难是佛的侍者,多闻第一,是古时代的录音机,过耳不忘。佛陀涅槃后第一次法会,准备集合佛陀的经教,由大弟子迦叶主持。迦叶就不准阿难参加集合经教。阿难受这个打击是非常大的。放目在那个时代又有谁比阿难闻听得多,但就是不准参加经教集合。
然后,迦叶见这种情况后对阿难说:“参加法会的都是开悟的尊者,你还未开悟,所以你不能参加”。可见,知多闻多竟也成为一种障碍。阿难就是阿难,受这个打击是非常大的,回去后整夜不睡,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到了极度疲劳和痛苦后还未开悟,累了歇下当刚歇下之际忽然开朗,明白。苦苦追寻无觅处,当歇之时即菩提。
老子
所以,圣人心是无为的,行不言之教是最高最深奥的教育。
这个是山人的认识,也可能有更高层次的人对这章有更高的认识。本人认识有限,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