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开学季节,自9月14日开始,由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主办、市第二高级中学承办的“名师·正能量”读书会第二季如约而至。
在第二季中,每天由省、市级名师优选、精读一本书,学生可以边听、边看、边朗读,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新搭建了“名师课堂教室”,实现全市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全市各学段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家长学科水平提高。开设了“家长成长课堂”,介绍家教知识,给予家长温馨指导。“名师·正能量”读书会倾力打造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的学习空间。
道德经
推荐名师:李芸老师
诵读者:李芸老师王梦麟同学
(平顶山市第二高级中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仁”就是没有意识,没有人类的情感,没有喜怒哀乐,没有好坏美丑,也没有什么欲望和要求。老子指出了天是物理的天、自然的天,“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当时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吴澄说:“仁谓有心于万物也。天地无心于万物而任其自生自成。”正因为它没有意识,所以“万物”对它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处,只不过像是一些“刍狗”而已。刍狗,是用草扎成狗形的祭品,用完就扔掉了。
天不再发号施令,甚至也不再选择,也没有任何欲望,这已经是自然的天了。不仅如此,天和万物一起还要受到“道”的制约。是自想在天地万物之外。却在天地万物之中,老子的天道现在他所处的时代无疑是先知先觉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谈天,是要从天道中引出人道。天从不向万物索取什么,也没有任何欲望和要求,无私地给予万物阳光雨露,平等地对待它们,包容它们。老子认为人间的执*者应该从天所表现出来的“道”学习,也应该这样对待百姓。所以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是皮口袋,龠是管状的乐器,合指风箱。老子把天地之间比喻为大风箱,其中心却是空虚的,所以因道而动,风永不衰竭,越动越多。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说话多。言为心声,即表示心中的欲望、要求。这里特指执*者向百姓的索取、剥夺、法令等。数穷,没有办法,指必然失败;中,指虚无。
最能代表老子天道观的,就是本章的“天地不仁”。自然特性中取的天之道,并不是天的属性,而是“道”用于社会后产生的属性,这是需要分辨清楚的。
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视同“刍狗”一般,任其自然;圣人没有仁爱,也把百姓视作“刍狗”一般,任其自然。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其中心空虚而风不可穷尽,愈动风就愈多。话说得太多必然困乏,不如虚静守中为好。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年春秋晚期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点击长按
阅读更多好书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