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近字左右原创作者:王君武
王君武老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也。皆知善,此不善矣。常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当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恶也就跟着出现了;当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时,这时候不善就出现了。还有一种解释是:大家之所以知道什么是美,是因为有恶存在;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有不善存在。
我不能断定以上两种解释就是错的,但今天我想提供一下第三种解释,仅供大家参考。
当天底下的人异口同声一致认为什么是美时,这件事本身就不美;当天底下的人异口同声一致认为什么是善时,这件事本身就不那么善。
可能这样说还是比较含蓄。老子的语气似乎比这个更重一些。他认为:天下人的思想被统一,天下人的道德被垄断是可怕的。如果天下只能有一种美,那这种美必是丑。如果天下只能有一种善,那这种善必是恶。
所以老子反对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实施思想统一的。领导者既然是领导者,那必然英明神武,为什么有正确的理念也不能统一推行呢?因为老子意识到就算是一种貌似很正确的东西如果强势统一灌输,结果也可能好心办坏事。比如做人要有节气,妇女要守节。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是好事。推行的结果如何吗?南宋理学之后,礼教杀人之事不胜枚举。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定了亲。还没有过门儿,未婚夫病死了。女子决定守节,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小姑娘悬梁自尽后,母亲发疯,他父亲天天一边哭一边每天说:“可惜我这辈子没有机会死得像我女儿那样轰轰烈烈了。”这件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我们今天看来不觉得轰轰烈烈,只会觉得极其变态。
所以,只有一种声音不好,也不正常。比如有人质疑我聊道德经聊得不好,这就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天地下的人都认为我聊的道德经很好,是最最好的,是不容质疑的。那这件事是挺奇怪的,也是挺可怕的。但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而是经常发生。
比如你去调查某人的讲话好不好?可能调查结果是都说好。如果这个某人是某个单位的领导,那单位内的调查结果更可能出现百分之百好评。而道德经就是写给领导者的。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五代十国时期,多数是*阀当皇帝,以至于在*队中流行的纹身之风流传到社会上,因为皇帝都有纹身啊。现在我们都觉得龙哥的纹身很雷人,要知道,花和尚鲁智深不是说鲁智深花心,而是说这和尚有纹身。
领导的发型流行过,领导的胡须流行过,领导的烟斗流行过,领导的雪茄也流行过。在一些单位,领导喜欢喝什么酒,大家都喝什么酒,领导抽过哪个品牌的烟,哪个品牌的烟就会在这个单位里流行。
上行下效,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这种互动关系,被老子发现了。所以他对领导者发出了警告,或者叫善意的提醒。
可惜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清道光帝很节俭,以至于上朝的朝服都是打补丁的。后来,上朝的满朝文武的朝服也都有了补丁。那这些达官贵人把新衣服上打个补丁要花多少银子呢?据野史记载,打一个补丁的钱足够买几十件新衣服。
有个企业的老板信佛,慈悲为怀,经常到员工家里家访。有个员工的家长拉着老板的手感动得哭了,后来这个员工得到了破格提拔。之后的家访,家家都哭,没有一家例外。更有甚者,在老板到来之前,临时摆起了佛像,烧起了香。家访时宾主之间共谈佛法,氛围温馨而融洽。
谁都喜欢听好听话,连历史上以纳谏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已经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的他喝得有点小晕。他拿着酒杯走到魏徵面前,将自己的佩刀赐给了魏徵,然后问:“朕这些年的*务跟以前相比,怎么样啊?”
显然,他此时此刻是想获得吹捧。
魏徵说:“威德所加今非昔比,人心所向今不如昔。”
唐太宗听完目瞪口呆。他说:”怎么会呢?”
魏徵回答说:“贞观初年,陛下唯恐听不到忠言,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兴高采烈地听从。现在虽然也能听取意见,却总是勉勉强强,面有难色,当然比不上从前了。”
唐太宗怅然若失:人真是难得自知之明啊。
有自知之明难,克服人性的弱点更难。
有一天苏东坡大才子突然顿悟了,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也就是别人称赞我,我不自鸣得意,别人讥讽我,我不恼羞成怒。八风吹不动,一下子克服了自己人性的弱点。非常欣喜,写下来,让书童过江去送给佛印禅师看。
佛印看完在上面写了两个字。书童拿回来,苏轼打开一看,上面写了两个字:“放屁!”
苏大才子当时就火了,立马备船过江,来找佛印理论。佛印不在,但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要知道这只是朋友关系,生气了不过理论理论,如果是君臣关系,皇帝生气了,可能就人头落地。
所以领导者要是想不通,放不下,那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普通人是死要面子自己受罪,君主则会死要面子天下人受罪。
于是老子苦口婆心说了一大段: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
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
恒也。
这几句话都是一组反义词同时出现,比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这都是反义词。唯独音声之相和也,音、声除外,不能说音是声的反义词。它们也不是形容词,它们是名词。那什么是音,什么是声呢?单音节的叫音,多音节的叫声。多个音组成声,多个声组成乐。所以不是辩证对立关系,是相融共生关系。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景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打渔去了,一条鱼没有打到,满船空载月明归。如果打了一满船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