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样治愈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506/7117848.html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六章:
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思想凝聚于《老子》一书,计81章,余字,集中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观、方法论、*治思想和人生价值。老子把道看作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道本身无形无象、无名无物,是不可直接感知的。老子是朴素辩证法大师,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治思想方面,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在人生价值方面,老子把素朴规定为人生的本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把柔弱看成素朴的表现和生命力的象征,他用水比喻柔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
读《道德经》不外乎围绕以下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今天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沉稳持重是克服轻浮草率的根本,冷静稳重是急躁莽撞的主宰。所以圣人行事处处有备无患,即便是光彩夺目,也要超然处之。大国之君虽然居高位,养尊处优,哪能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轻浮就会失掉根本,急躁就会失掉君位。
[延伸感悟]
老子举出了轻与重、动与静两对矛盾的现象,而且进一步阐明,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物理的角度来说:重的根一般都是静的,相对的那一端才是轻和躁,易动、易变。重是事物的“根本”,轻是事物的“枝叶”;“重”所代表的宁静、镇静的部分当然就是“轻”所代表的轻率、浮躁的部分。从人德的角度来说:“重”就是稳重、持重、凝重和忍辱负重的意思。“静”就是安静、清静、闲静的意思。有“重”和“静”这种特质的人一般都有淡定雍容的外貌,从容不迫的气度,遇事不惊不乍、镇静自若的风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就是有“道”的人保持着稳重、持重、凝重的态势,必要时能够忍辱负重,为了守住做人和为道的根本。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个人能做到“富贵不淫而贫贱不移”说明他有“根”,不是浮萍随风漂。而“威武不屈”说明他有“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为什么尽管人心浮动而地球还是围着太阳转?因为地球有中心有根,那就是太阳。人也一样,人有根有中心并以此来和谐身心而呈稳定状态,呈稳定状态就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诸葛亮也有句传世名言:“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老子告诫过我们:“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哲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在于一个度。“沉和重是浮和轻的根本,宁和静是躁和动的主宰”。为人处世,不能本末倒置,“根”与“本”不能丧失。为人轻浮,就失去了根本,会被人鄙视而难以为尊;做事急噪,就丧失了主动,难以成就大业。做事不可轻率,而要深思熟虑,不可急躁,而要等待时机成熟。只有真正做到戒轻、戒躁、戒骄,才能谋大事立大业,否则非但不能成事,还有可能犯下不可弥补的过失。
稳重沉静就符合自然规律,而轻浮狂躁就是违背自然规律。比如辽阔的天宇因其稳重沉静而得到永恒;苍茫的大地因其重沉静而得到永存;万年的高山因其高大沉稳而永远耸立;深邃的大海因其广阔静谧而永不干涸。而天空中的乌云只能笼罩天空于一时,就是因为它轻飘浮动;狂风骤雨只能逞短暂之威风,就是因它狂躁暴烈。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方结平
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