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之无所显示的境界 [复制链接]

1#

有趣有料有温度!“A阿鹿”值得关照!

历史精选▼新防火规范下的住宅核心筒布置方案设计小白控诉:同事性骚扰的不堪细节!开篇前:《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凑到一个车毂上,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凿了门窗盖成一个房子,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带给人们便利,“无”才是最大的作用。
  
  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伐檀》,很多人都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成轮子。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动啊?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以为器”。“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过“陶吧”玩过的人都知道,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为室”。盖一个房子,四边砌成墙,然后开了门,开了窗,造成一个房子了。请问它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是空的。试想如果这个房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房子还有什么用啊?
  所以,“无用”才是大用。曾说过学国学、学哲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哲学、国学它不能告知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哲学、国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这些东西不是一招一式的有形的东西,也不是学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们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无形的东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们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部分读者言论:道家的无是一种精神境界。这个无是虚的,是空的,是立在本源上的。在现实中事事物物的各种变化运动中,要用这样的智慧来运转,就是有中的妙用,秒为。这是一种全局大观,处在天地间看任何事的发生,发展,以致于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和目的。在细枝末节的事物运动中,不能因特定的身份位置所捆绑,在尽心尽力的同时,要跳出所在时间地点来点醒参察,不因此时此地眼前利益或目的作为最终标准,因为这种局限性在无端的变化延伸中,会有更大的牵涉和关联,它是无限制的,无止境的。不管事物发展成何种形态,都不能黏着于此,以就是不管是好的发生,还是坏的情景,都要用超脱的心境来对待。就必须做到虚静,贞定,止观。你只有不执着任何,才能化而转向任意。这是无的精神,虚的妙用,无不为的目的。

牟宗三观点:

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无不为是作用,无为是本。知道了这个意思,进一步要了解「有」。道家很完备,无是本,但并不只讲无,将生命抽象了只挂在无也不行,一定要无、有、物三层都讲才完备,才显其全体大用。

文字

本文作者:牟宗三,选摘自:《中国哲学十九讲》图片

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End-

「有用就扩散」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源:牟宗三,并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