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悟道德经道德经ldquo天 [复制链接]

1#
只看白癜风的医生 http://m.39.net/pf/a_4659344.html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乍一看,让人吓一跳,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而且还像对待刍狗一样?老子这句话似乎很无情,很冷酷,哪里符合我们心目中那个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通常我们讲谁不仁不义,是带着尖锐的批评态度的。老子清澈洞明地告诉我们,天地无所谓仁慈和偏爱,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

什么是“刍狗”?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以狩猎为生的上古人类,最初饲养狗也是作为食物来储备的,在祭祀活动中狗也就相应的成为了一种祭品。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祭祀活动中的所有祭品,作为人类与神灵沟通的物质,都具有虔诚、礼敬和神秘的色彩,被人们所尊重,当祭祀结束后,这些祭祀往往被丢弃,视同废物。《庄子·天运》有一段具体生动的描写: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说,刍狗在没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里,用锦绣毛巾盖着,主祭者还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能把它放到祭坛上,等到祭祀活动结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由此可见,“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天地看待万物也正是如此——即使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天地面前都像是没有灵*的刍狗一般普通,与别的生灵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自然也不会有仁爱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天地对每个事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偏爱,众生皆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因是人而优待。不因是动植物而薄待,大自然的一切如阳光、雨露、空气都可以共享,若破坏了这些自然规律,天地怒,众生灭。

不仁

这段话的难点在于“不仁”二字。圣人所讲的“仁”,都知道是仁爱、仁义的意思,那么不仁呢?就是站在仁爱的对立面,就是恶*吗?不是的,成年人的思想,不能非黑即白,黑白之间还有一片灰色呢。仁爱与恶*之间的灰色地带,就是既不仁爱,又不恶*,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仁”。咱们普通人,在说到天地、说到圣人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进行道德绑架,觉得他们天生就应该对世间万物有一种博爱,让人如沐春风。这是不对的,天地和圣人又不是你妈。所以这段话中所谓的天地和圣人不仁,是指他们不会干预制约百姓,而是让其顺应自然规律,自己发展,自力更生。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实,老子还有很多话都很容易被后人误读。像这句“道法自然”,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说“道家的思想无所拘束,顺应自然”。有些很多修仙小说中把这句话当做某种充满了奥妙力量的哲言,或者是道家修行的某种高级境界。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句句式一模一样,而前三句中的“法”显而易见是个动词,大意为“效法”,或者“顺应”。“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效法自己”,也就是“道不需要效法谁”。换句话说,“道”不依赖于其他事物存在,是永恒的,是终极真理。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就是终极真理。”《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治、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

美丽灵宝欢迎您来悟道交流

征稿启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