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
老子《道德经》是一座无尽的宝藏,任何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发掘到属于自己的宝贝。
今天读老子《道德经》最后一章,第八十一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这一章应该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本章采用了与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类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其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诚实可信的话不会是华而不实的,华而不实的话也不会是诚实可信的。正确的知识总是一样的正确,不正确的知识却各有各的不正确;善良的目的总是一样的善良,不善良的目的却各有各的不善良。圣人不积攒财货,无所保留,他们为百姓做的贡献越大,自己感到越满足;给予百姓的越多,自己感到越富有。天道自然,生养万物有利于万物让其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为万民造福而不求回报,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为天下奉献而不求索取。
学到这里,就感到有一位智者,坐在面前,耐心告诫我,什么是“信言”“知者”“善者”,说完这些还怕我不懂,又告诉圣人会如何做?即“无积”。接着讲解“天之道”“人之道”。从中隐含着大智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
闲聊管子水地篇:
方结平
天道自然,生养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