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洁谈道德经第7章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7章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文洁解读:

“天长地久”

从古代人类的视角来看,天与地似乎是永存的。它们不会因为人类的活动、气候变化、四季交替或地壳板块运动而消失,古人也没有见过天地出现之前的样子。因而古人用“天长地久”来形容接近永恒的存在。这种认知,还被常常应用到祝福上,例如,祝福两个人的爱情能够“天长地久”,祝福一个人的寿命能够“寿与天齐”。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佛教讲“诸行无常,一切难逃成住坏空”。科学告诉我们,一切存在的客观事物,都有其消失的一天,包括地球、太阳乃至整个宇宙。

这是道(本源,造物主)探索、创造、体验无限的可能性的意志的体现,是不受个人意志所转移的。

《问答精选:宇宙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如何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得到长久的延续自身呢?

老子的答案是“不自生”。并以天地作为例子。

这里并不是说天地具有“不自生”的品德,并要学习它。因为大多数人并不能够直接和天地对话,也不清楚天地到底在想啥,从而也就更无从得知天地的品德到底是什么。因而如果用天地的品德为例来劝导或论证,那也太缺乏说服力了。

天地的“不自生”,更多是建立在对天地身份的定义上。也就是第1章“万物之母”的“名”上。

因为本质上万物一体,一切身份都只是一种定义。

《文章精选:世界、众生与造物主》

《文章精选:“身份”的本质与突破》

《文章精选:再谈超越身份的限制》

当你把自己看成是某个有形有相的实物时,自然是有寿命限制甚至是短暂的。但你如果不把自己看成是某个固定的实体,而看成是背后的承载和支撑,那么,其寿命就会大大延长。这种寿命的长度取决于你对“我”的定义的认知范围。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对于通晓天地造化之理的圣人(完美的人)而言,如天地般隐藏于众人之后而默默支持,反而能够得到大众的拥戴和敬仰,将众生万物的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身体(并去爱护它们),则能够随着众生的延续而延续。(例如:老子的肉身已经不在人间,但老子的思想却随着后人延续至今)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正是因为不把“我”的定义局限在小小的范围内,不局限于“小我”的“私利”,以至于看上去似乎很“无私”,但也因此而成就了更大的“私”。

《“我”与“我的世界”》

《文章精选:如何改变“我”与“非我”》

《文章精选:关于“全我”的不同部分》

《文章精选:关于“破我执”》

《利己与利他》

后记:

个读者有个哈姆雷特,以上的解读仅代表文洁的观点,并不代表作者(老子),仅供大家参考。

解读不同于翻译,目的是在过程中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而不是要求每一句都精准的表达原作者的意思。

扩展阅读:

《文洁谈《道德经》第6章》

《文洁谈《道德经》第5章》

《文洁谈《道德经》第4章》

《文洁谈《道德经》第3章》

《文洁谈《道德经》第2章》

《文洁谈《道德经》第1章》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