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赏析I道德经第三章 [复制链接]

1#

古人云: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还说: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

一个人立身于社会,首先要学会如何说话,但说话是一门技巧和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再者,那些看起来八面玲珑的人,往往最后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古代的先哲圣贤一直推崇抱朴守拙、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就如曾国藩所总结: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其次,一个人会说话的前提是要懂得“听话”,“多听少说”,先保持沉默,再找准机会爆发。这就好比是读书一样,要懂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但鲁迅先生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可见,即便是很会说话,终于爆发了,也会感觉虚空。

人啊,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所以说,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管住嘴巴,适可而止。

1、祸从口出;?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说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其实,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沉默是金”,因为很多时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

老子的这番话,是对圣人帝王的忠告,即:天和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是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令名目如果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所以还不如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

老子的大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帝王,对于我们现在的普通老百姓也同样适用。因为每个人都是容易言多招祸,祸从口出,只是祸患的大小不同罢了。

*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他也在书中告诫世人: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一个人不管多么能说会道,一旦话说多了,不懂得适可而止,总会说错话,露出马脚的。这就是苏秦因为能说会道而显贵,最又因为花言巧语而败亡的根本原因。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但终究是管好嘴巴,慎重言语,大智若愚,才能远离祸患。

因此孔子强调说: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话,多做事。

2、病从口入;?

老子《道德经》第12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由此可见,人的欲望越是膨胀,满足得越多,越容易伤害最珍贵的身心健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享受安逸的音乐,容易使入沉沦;美味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身体;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产生不轨之心。

人长着一张嘴巴,主要有两个功能:说话和吃饭,也是自带两种欲望:表达欲和食欲。欲望如果适可而止,一切安好,一旦超过了一定限度,身心就会超负荷,最后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因此,古代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抛去外物的引诱来确保安足纯朴的生活,还告诫世人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很多年轻人不注意保证身体,喜欢胡吃海喝,大鱼大肉,最后吃出一身病。正所谓是:人到老年时所生的疾病,都是年轻力壮时留下的病根。

而身体健康属于人生五种福气当中最珍贵的,功名利禄失去了,还可以再得到,但是身体垮了,就再也换不回来了。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44长语重心长地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结语:?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都是从这个门户出入。

可见,嘴巴就是我们心智的总阀门,管控好这个阀门,也就大概管控好了人生的福与祸。难怪《警示恒言》写道:口是福祸门,舌为厉害本!

咸丰六年,曾国藩给9岁的儿子写给了一封家信,告诫道: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综上所述,记住老祖宗的忠告,平日里管住好嘴巴,也就解决了一大半的人生麻烦。朋友们,您觉得呢?

分享 转发
TOP
2#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周]老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图片来自网络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赏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老子批评儒家“德*”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