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禅道德经心学rdqu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luntan/reply_662.html

用了几个晚上,才把《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彻底通读。若不是乔帮主和大佬王兴都极力推荐该书,原本我应该是读不下去的。由于书中穿插着肖陶拓和对西方哲学起源的探索,作为一本小说,读起来比较晦涩。若是想要了解主题概要,学习下李善友老师的“理念世界”并结合另一本短篇《箭术与禅心》,会更加适合。

简单说下这本书的梗概,作者借现实生活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结合对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理性哲学的寻根溯源,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进行了反思,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等二分法划分下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核心概念“良质”。作者是反对二元对立的,所以对于自己提出的核心概念“良质”,作者无法给出定义,这是让很多读者困惑的地方。比较精彩的是,作者借《道德经》把“良质”给描述了。若是要给“良质”配对一些个大家熟知的“类似”的词,和儒家的“道”、我们常说的“价值”有些相近。

对于深受亚里士多德影响的西方人来说,要理解一个无法被实证的东西是及其困难的。然而,书中所述理念与中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思考方式确实不谋而合。以至于,作者在苦寻多日后,发现早在数千年前,道德经就已经做了完整阐释。中国古典哲学讲求一元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个“一”自然就跟“良质”匹配上了。然而,不管是《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还是《道德经》虽然都以一元论破除了二元对立,但两者都没有教给我们破除的具体方法。李善友老师在其课程中详细阐释了通过“临在当下”来打破二元对立。我想在李善友老师的方法论之上,结合一位圣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做一些阐释,可能对于建立方法论有帮助。

阳明先生非常经典的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试着阐释下: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我们认知世界之前的状态,是世界的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时候,世界在我心的投影。知善知恶是良知,是我们对事物进行判断、辨别。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我们吸收新的信息,完善认知体系的过程。上面的四步认知法虽然完整,但有一个问题:如果认知是依赖经验,那么新知是怎么产生的呢?所谓“知行合一”,“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如果不解决新知怎么产生的问题,就没有新认知,也就没有新行动,也就不可能有创新。

李善友老师说,新知是在主客体接触的瞬间,在过往认知尚未被调度起来的时候产生的一道光。这跟另外两位大神,乔布斯和马化腾的表述如出一辙。乔布斯的“stayfoolish”,马化腾的“瞬间变小白”都是对这个状态的描述。在这样的状态下(李善友老师称之为临在当下),在主客体接触瞬间,产生新的认知,然后结合过去的经验,在脑海中构造出新的事物。这个对新知产生的阐释不可不谓精彩!看到这儿、结合乔帮主和马化腾的描述,我为之拍案叫好!那么结合李善友老师对临在当下的描述,融入阳明心学的认知的四步方法论,我们得出创新被生产出来的原理:在主客体接触瞬间,良知帮我们认知到了新知,结合过往的经验(旧知)完成了脑海中初始状态的创新(也就是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如此,进入“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的正向循环,最终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

PS:然而,要认知新知并不容易,结合经验进行创新也很难,所以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其实是非常少的。套用一句话:世界的进步是由少数人推动的,因为创新真的不容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