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为什么说功成身退天之道 [复制链接]

1#

看过无数的《开心辞典》,但惟有一个场面让我永难忘记。一位父亲陪女儿参加这个节目,女儿答题连连成功,很快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拿到了想要的奖品。接下来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答题,但有两种结果,即如果答对,可以得到更丰厚的奖品,如果答错,则前功尽弃,以前的奖品也将收回。二是放弃答题,这样就可以把前面所得到的奖品全部拿回家。小女孩犹豫了。她回头向爸爸询问究竟应该怎么做。爸爸和她对视了一会儿,然后问她:你到底想要什么呢?小女孩低头思考了一下,对小丫说:就答这些吧。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一颤,心想如果是我,我会如何选择呢?

《道德经》有言:功成身退,天之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后,便隐退江湖,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构想,想来简单,却难有几人可达此种境界。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们在欲望的道路上,总是不想停下脚步,尽管已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物,已具有了在别人看来登峰造极的地位。但当到达了某一阶段后,曾想过要功成身退的念头却又悄然而去。虽已垂垂老矣,却仍在名誉、地位、金钱、权利的泥潭中苦苦挣扎。最终,大多却难尽如人意,反而只落得个身败名裂,后悔不已。

春秋时期的范蠡正是因为深谙此道,审时度势,才取得了常人所达不到的成就,也获得了常人所难体会的幸福。范蠡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向勾践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并陪同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帮助越王勾践成就了他的霸王梦想。但他并未沾沾自喜,更没有被高官厚禄冲昏头脑。因为他了解越王的性格,“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更因为他清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规律。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不久之后,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的文种,便被勾践所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而此时,范蠡正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带领儿子和门徒戮力垦荒耕作,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

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商业才能,没过几年,范蠡便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但此时,他并没有变成视钱如命的吝啬*,而是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很快,他的才能得到齐王的青睐,随即被请进齐都临淄,拜为相国。而他却产生了隐退的想法,因为他认为:“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三年后,他再次选择了功成身退,散尽家财,归隐而去。

仔细想来,功成身退应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做到。正所谓只有深谙“舍”之精髓,才能尽获“得”之硕果。那需要有极大的勇气,足以忍耐由此而来的寂寞;极为平和的心态,足以面对曾经的热情变成冷漠;极为宽广的胸怀,足以忍受别人的风言风语;还要有察天地变化之道的智慧,以便可以明了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给自己一个交待。

适可而止,功成名就之时全身而退,乃自然之道。逆自然之道者,必败。只愿我们不被欲念所左右,时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会有抱恨而终的泪水流过脸庞,而是有感激生命的微笑挂在脸上。

(摘自《淄博日报》)

编辑:雄鹰

美编:高山

有些作者地址不详,请与本刊联系,以便奉送稿酬。

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