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善若水因为ldquo四无rdqu [复制链接]

1#
中医白癜风的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0918/4259912.html

上善若水:因为“四无”所以“八善”

——《道德经演绎》第八章

有位读者来信这样问我:“有人说,老子的‘道’是大道——大道至简,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可是,我从来就没有发现有人一句话就把‘道’说清楚了。

有人说,老子的‘道’很复杂——道可道,非常道,‘道’的复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请问曹教授,您如何用一句话抓住关键,概括‘道’的思想内涵呢?”

我回复说: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老子所说的“道”,那就是:上善若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思想内涵,那就是:因为“四无”所以“八善”。那么,什么是“四无”?什么是“八善”?为什么其中存在因果关系呢?

所谓“四无”指的是:无为、无争;无欲、无知。这“四无”在《道德经》中具有纲领性的作用,是直接从“道”的观察、思考、体验、总结和推导而来的。

众所周知,《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无为。无为不是说不要作为,而是不要妄自造作,准确地说,无为是以“悟道知恒(衡)、好静守中”为前提的顺势而为。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一种行为手段,通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为而成”,“无事取天下”的目的。

其次是无争。无争也不是不奋斗不抗争,无争恰恰是一种不树敌的斗争手段,通过无争的方式参加社会竞争,不但能免除许多后顾之忧,而且能收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正如孙子所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第三是无欲,也叫无私。无欲和无私不是指没有欲望和没有私利,而是杜绝不必要的欲望和不合理的私利。老子所说的“无”是“毋”的通假字,不是没有,而是不要的意思。毋私毋欲恰恰是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无私无欲的方式,可以更加合理地实现愿望,达到“成其私”的目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是老子对毋私毋欲,以退为进策略的最好注解。

第四是无知。毋知也不是主张一无所知。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说,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浮躁混乱的知识信息往往是导致真理迷惑和价值迷失的重要原因。知识的混乱是社会动荡的先兆——知识混乱必定会带来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不安,反过来又会诱导人们内心的迷惘。因此,这里所说的毋知是对知识的有所选择。事实上,老子所说的“无知”也是一种治理手段,老子主张“使民无知”可以避免民心乱、民心争、民心盗的社会乱象,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道德经演绎》第三章做出了解释。

以上“四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悟道知恒、好静守中的结果,也是“得一”的具体表现,能驾驭“四毋”的人必定道德纯正、智慧超群,进而能够做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此,老子用“上善若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正是因为水拥有了“四毋”的“道德属性”,所以接近“道”,进而产生了“八善”。为什么说水拥有“四无”的道德属性呢?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从水的无争联想到水的毋为;从水的无知联想到毋欲。在一句“几于道”的话中产生了“二毋”,“二毋”分“四无”,“四无”生“八善”。通过八善,人们知道如何善利(利万物而不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地点和条件;如何调整心态,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取信于人,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发挥能力,如何伺机而动。老子以水举例,言简意赅、循循善诱,如何从“四无”与“八善”的因果关系中领悟“道”的奥妙:

(1)水的无为——水顺势而流,表现出毋为的品性。

(2)水的无争——水往低处流,表现出毋争的品性。

(3)水的无欲——安心居洼地,表现出毋欲的品性。

(4)水的无知——“处众人之所恶”,不知“众人之所喜”,表现出毋知的品性。

所谓八善指的是:善利、善地,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其中“八善”属于有形,“四无”属于无形——有形生于无形——通过“有”的具体性去领悟“无”的抽象性;通过“八善”之形状领悟“四无”之神韵;通过“四无”之无形手段实现“八善”之有形目标。假如一个人能理解“四无”的神韵进而驾驭“四无”,就能够领悟上善若水的道理,同样也就能够放射出“八善”的道德光彩。这,正是《道德经》第八章教导世人“悟道”的用意所在。所以,《道德经》第八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的最高境界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夺利,处在在众人认为低贱嫌弃的地方而能够宁静安详。正是因为水的这种无争无为,无知无欲,所以它最接近于“道”。

假如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能够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就能够进入“上善若水”的最高境界。这时,人们就能够准确把握无知无欲无为无争的奥妙。也就不会做无谓的争斗和多余的作为,这样就不会有过失,也就会无忧无虑,人们的言行也就与“道”接近了。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道德”。《道德经》说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上善若水”,是“几于道”。当老子把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和变化莫测归因于“道”的时候,“道”给人一种玄之又玄的神秘感。当老子用“上善若水”做比喻的时候,“道”又变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当我们在“道”的意义上进一步深究“上善若水”为什么的时候,得出了“四无”的结论,这时“道”又变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体现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正是因为简单与复杂存在这种辩证关系,所以《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简单的事物往往隐藏着复杂的道理,复杂的道理往往借用了简单的形式。在没有进入实质性的行动之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有利于深入思考。通过理论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和系统化,其目的是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使复杂的事情变得更加简单……”

老子借用“上善若水”做比喻,通俗易懂。在“四无”原则的引导下,老子暗示人们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八大具体方法,人们只有通过善利、善地,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这八大具体方法,才能认识“道”接近“道”,进而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一)如何通过“善利”,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二)如何通过“善地”,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三)如何通过“善渊”,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四)如何通过“善仁”,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五)如何通过“善信”,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六)如何通过“善治”,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七)如何通过“善能”,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八)如何通过“善时”,修炼自己的智慧和道德?

以上八个问题的全部解答,请阅读全文。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