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五十一章 [复制链接]

1#

第三章不诱欲造乱天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治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甲:大家好!

欢迎走进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论道直播间,我是文芳,学《老子》悟大道,开启人生智慧之门。今天我们研学《老子》第三章不诱欲造乱天下。《老子》全经的每一章都是贴近百姓生活,可是在学习中有很多经文不太理解,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李高峰老师,与我们共同研学。李老师您好!下面就请李老师把第三章中第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经文给详细解释一下。

乙:这句话中有几个关键词需要弄明白

“尚”指的是“崇尚树立”

“贤”是努力,欲知欲能欲名欲利的有成者,是有以为者而不是无以为者。

“贵”是指,宣扬,显示,占有之意。

难得”得不到的奇珍异宝及受用。

“不见”不宣现,引参与。

“可欲”能诱生欲求。

甲:噢,这些关键词这么重要,那这句经文意思是什么呢?

乙:不崇尚树造贤能的欲知欲能欲名欲利,使人民不因其知能名利所得而生争欲争为;不宣扬、占有、显示珍奇宝物受用,使人民因欲不得而逼生盗窃的念头和行为;不宣现参与所有能使人民可欲以生出欲望的行为和现象,

使人民安静朴实不生乱欲乱为。

甲:听了XXX老师对以上经文的解释,我有所了解,但有的地方不太明白,能向您提个问题吗?

乙:可以的。

甲:我们大家都知道社会上的一般认知应该是崇尚和任用贤能,比如国家、社会、企业都应该任用贤能,那么老子为什么说不尚贤呢?

乙:老子所说的贤能分为两个层次境界,不尚贤是本章的难句。这里的关键在区别学有两种:一者学于不学,学于了义,一者学于执学,学于知累。《老子》“不尚”的是后者,是执于能图名利知障的浮华,是浮华名利对人们的引欲和欲为的争执。社会进化最终不但“贤不尚”,而且《老子》自否绝圣,进入《老子》中中本自中的境界时代。从中我们要深知贤知于外,圣明于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取向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和效应。

甲:原来《老子》不但不尚贤,而且《老子》自否绝圣,让社会进入中中本自中的境界时代。

乙:是的,“三不”破白了一切乱的因和根是权长作为,其根不解其应不绝,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息、切割规律的必然运动。从治于*,成效于俗,这是治论的根本,是内治自治才能实现不治大顺的真智慧,真方法,真道路,是各行各业诸侯以人,以天下百姓安宁一方的所在。

甲:噢,原来呀圣人的治*“三不”是从治于*,成效于俗,这才是治论的根本。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小到一个族群和家庭的安定、团结、兴旺,都应该是权长的作用。

甲:今天继续为我们解读第二句“是以圣人治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乙:好的,我们共同研学。这几句经文的意思是圣明者治世,虚其心宁不欲,实其身居不妄,舍其志图不谋,养其身心不伤,始终使人民无所知无所欲。

甲:那“恒使民无知无欲”这句是不是说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也就是无所事事呢?

乙:不是的,这样理解就是世人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恒使民无知无欲”不是*治的愚民*策和手段,而是生命的本质需要,并且所有的大德成就者通过无知无欲才跳出了自己。

甲:经您这样讲,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圣人治世是教化让人不要有过多的欲妄,安宁其久居不动的住房住地,舍去无妄的图谋,安养身心不伤,让人们禅乐其朴宁清净的氛围中。

乙:你这样理解很好,这就是圣人治世之道。人们都应当愿于清静自在,但由于欲争的环境而不得已随欲进入了不宁的欲争欲斗之中。《老子》正是从道的高度揭示了回到清净自在的理与法。这里需要清楚的是,人并不强将其无欲就能无欲,只有在“三不”创造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使人们自然地无需欲。离开这个人们能够得以自足自宁的环境,永远不可能有办法做到天下太平民众无欲。而且无论历史的过去和未来也永远不可能有靠愚弄欺骗就能治世的成功存在,因为愚弄欺骗只能激化制造矛盾和混乱,只能使民欲激而不化。

甲:明白了原来圣人治世之道是以“三不”创造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使人们自然地无需知无需欲,才能实现民俗民风自治自化的无不治太平圣世。接下来继续解读本章的结束句“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乙:我先把句中的“弗为”和“已”解释一下,“弗为”指不轨的行为。“已”呢,停止。这句的意思是,使其中妄知欲为的因民俗氛围而不敢,不轨的行为在境化中自止。“则无不治矣”就是民俗禅化作用的无治无不治的社会最佳状态。

甲:那《老子》的“三不”最终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乙:其实本章“三不”就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无治”“无为而治”最精彩的直解和道破。假如离开了“三不”“恒使民无知无欲”就无从实施无从实现。只有以三不才能创造出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的人文环境,就能实现民俗民风自治自化的无不治的太平圣世。

甲:经您这样讲才知道《老子》的三不对社会、治*以及对民俗民风有这样的禅化作用,三不的治世之道,将会使社会中不轨行为自止,使人们不再生欲乱欲为,最后达到不治自化。

乙:是这样

甲:好的李老师今天就研学到这儿,感谢您详细的解读,学习和领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天学一点,就会提升自己,小百姓悟大道,开启人生智慧门,明天百姓悟道直播间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最近品读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意思是说,我们出生时都是两手空空,后来经历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后,同一个起点的人们,分成了三个阵营。

第一是生之徒,有成就,有出息,混得人模狗样儿,风生水起;

第二是动之于死地,一身本事无处施展,人生不上不下,处境十分尴尬;

第三是死之徒,随波逐流,文不成武不就,最后沦为命运的牺牲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群天资相差无几的孩子,在人生的赛道上拉开了距离?

一言以蔽之,人生有三关:少年拼命,青年拼运,中年拼德行,越努力越幸运,越努力越幸福。

少年拼命:拼持久,拼耐力

二十出头的年纪,无论男女,都是青春正好的状态。这个时候,年少气盛,无所畏惧,正是拼命的好时候。

古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六次都被入侵的敌人打败,几乎完全失去信心,于是在一个下雨天,绝望的他躺在一个茅草屋里,看着屋顶发呆。

这时候,一只织网的蜘蛛引起他的注意,它想要把一根蛛丝缠到对面的墙上,可是风大雨大,蜘蛛无法控制蛛丝落下的方向,接连六次,都以失败告终。

正当罗伯特以为它要放弃的时候,蜘蛛开始了第七次尝试,它沿着蛛网一步步靠近,腹中吐出蛛丝,在罗伯特不可置信的目光中,一击命中。

蜘蛛的成功让罗伯特再次燃起希望之火,他重新组织部队,反击入侵者,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苏格兰。

可见坚持,让罗伯特成功。

无独有偶,作家刘震云也并非天生具备写作的能力,四十年前,北大中文系的同学人人都在写作,他也跟着写,四十年后,全班同学都不写了,就剩他一个人还在执着,最终成了人人皆知的大作家。

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青春可以挥霍,大家天资相差无几,阅历相仿,谁坚持得久,谁就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青年拼运:拼灵活,拼变通

俗话说,三十而立。到了30岁,拼命就没那么重要了,求的更是拼运。

这里的拼运,不是拼虚无缥缈的运气,而是拼灵活,拼变通,变则通,通则活。

孙子也曾说过,“君子慎独”。

真正的君子,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严格约束自己,不会做出违反法律及伦常的事来,到了三十岁知变通,更要有君子的智慧,让自己外圆内方,懂得人情世故。

有一则寓言故事,叫《郑人买履》,说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它放在座位上。

到了集市后,他拿到了鞋子,却发现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大家看看,这个郑国人傻吗?他不傻,他只是愚昧的忠于教条主义,做人处事不知灵活变通,最后成了别人眼中的笑话。

三十而立的年纪,于工作,于生活,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处境,除了屹立不倒,更重要的是学习随势变通!

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认定一件事非要死磕到底的人,结果不但达不到效果,还误人害己。

只有临危不乱,善于变通的人,才是真正的处事高手,受别人欢迎,无愧于心。

中年拼德行:拼福泽,拼涵养

古人云:穷看命,富看运,福泽看德性。

教育家也说:少年看迟钝,青年看机敏,中年看修养。

人到中年之后,阅历多了,你会发现很多自己曾经以为大不了的事情,最后都变成云淡风轻。从前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现在心如止水;年轻时注重身材,现在也一笑而过。

而修养,却是一生的修行,决定了我们精神的长相,人之长相,分体貌和心灵。

五官之美如花开艳阳,直接;而精神之美似暗香浮动,需依托,靠修养方能呈现。

那什么是修养呢?

孔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条狗,在路上喜欢咬人。

第一个男人来了,狗开始攻击,这个男人本可制服它,但还是左躲右闪。

狗不依不饶,扑上去狠咬了一口,鲜血直流,男人翻起一脚,把狗踢出很远,狗打个滚落荒而逃。

第二个男人来了,狭路相逢,他想自己不是好欺负的,需决斗,狗扑上来时,他抓住狗的两只前腿,狗不得动,狗咬了他胳膊一口,他咬了狗脑袋一口,就这样一口一口轮番咬下去,最后两败俱伤。

学生子贡听后说,他怎么和狗一样呀?

是啊,他怎么跟狗一样?这世界上什么人都有,每天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释放的精神垃圾砸中,那该怎么办?

总不能和第二个人一样,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没完没了。

孔子讲的这则故事,就是修养的分寸,它是文明礼貌,知识文化,也是清风明月,淡菊芬芳。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修养是高贵的德行,如果要具体落到实处应该是一种尊重,一种接人待物的方法,而这些都来自我们后天的修为——坚持读书。

当你书读得越多,心灵越加通透时,为人处事就更有分寸,知道要如何圆滑地处理突发事件。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人言可畏”到“人言何所畏“”的精神蜕变,就是知识、修养给我们带来的成长。

做一个有涵养、会处事的明白人,从加入简知国学书院开始,由国学名师、文化学者费勇院长带你一起品读国学,天听懂26部国学经典,轻松掌握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

简知国学书院,为你精挑细选了26部国学经典,涵盖《道德经》、《世说新语》、《大学》、《中庸》等,每一本好书浓缩了古人的智慧,每一个版块都是经典名作,每天20分钟聆听名师质感声音,助你收获身心灵的全面提升。

新人入学,院长赠送限时红包元

仅限前名,先到先得

长按

TOP
3#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luntan/reply_662.html
養德第五十一道生之,道生萬物。德畜之,德一也。一生布氣而畜養。物形之,一為萬物設形象也。勢成之。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敬。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於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也。生而不有,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也。為而不恃,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長而不宰。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也。是謂玄德。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唯势也,故能无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极之,亦至道也。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则害,不得不贵也。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命并作爵。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之,养之覆之。谓成其实,各得其庇荫,不伤其体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为而不有。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故谓之玄德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者萬物之母,故生萬物者道也。及其運而為德,牧養群衆而不辭,故畜萬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則不能自形,因物而後形見。物則不能自成,遠近相取,剛柔相交,積而為勢,而後興亡治亂之變成矣。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形雖由物,成雖由勢,而非道不生,非德不畜。是以尊道而貴德,尊如父兄,貴如侯王,道無位而德有名故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恃爵而後尊貴者,非實尊貴也。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