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复制链接]

1#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名利和身体相比谁更亲?身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谁的害处更大?

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这一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是世人总是不能正确处理身体和名利的关系。在常人看来,追求名利是人生的目的,为了名利,可以不顾及身体甚至生命。因此有人说:名利二字甚于利箭,利箭易躲,名利难防。

所以,执着于名利之爱的,必刻意求之,并为此而绞尽脑汁。投人所好,大献供品,阳奉阴违,奸诈机巧,不择手段,怎能不耗尽精神,费尽心机。积藏的东西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而失去的不仅仅是财富,还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严、品质等方面的损失。知足于内而不争虚名,就不会有屈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忧患。如此可以使身体健康长寿。知足、知止者,是体道之人,圣人之所以能够被褐怀玉,便是知足于内而知止于外的缘故。本章是老子的贵生思想,辨证地论证了身体和名利的关系。常人贵生,两眼只盯着名利,认为有了名利就有了一切,结果反为名利所害。反对名利,并不是放弃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对贪得无厌,反对片面地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思想观念。正确的贵生方式应该是反求于朴,只有返朴归真,才能获取真正的人生幸福。

编辑

教导处

策划

*教处

以德为先、以生为本、育人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