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七十章 [复制链接]

1#
读书

炼心

积德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帛书甲本作“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乙本作“吾言易知也,易行也”,北大汉简本作“吾言甚易智,甚易行”。王本、傅本作“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现据帛书甲本,并为简明通畅,去前一“也”字写定。知、智义相同。(2)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帛书甲本作“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乙本作“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北大汉简本作“而天下莫之能智,莫之能行”。王本作“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傅本作“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现据帛书乙本并去前一“也”字写定。(3)言有宗,事有君:帛书甲本作“言有君,事有宗”;乙本作“夫言又宗,事又君”;北大汉简本、王本如此,从之;傅本作“言有宗,事有主”。高明曰:“乙本假‘又’字为‘有’。”(4)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帛书甲本余“亓唯无知也,是以不”;乙本如此,从之;北大汉简本作“天唯無智,是以不吾智”。王本作“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傅本作“夫惟無知,是以不吾知也”。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天’为‘夫’之讹。”(5)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帛书甲本余“我貴矣”,乙本作“知者希,则我貴矣”,北大汉简本作“智我者希,則我貴矣”。王本作“知我者希,則我者贵”,傅本作“知我者稀,則我貴矣”。现据北大汉简本改“智”为“知”写定。(6)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帛书甲本作“是以聖人被褐而褱玉”;乙本作“是以人被褐而褱玉”;北大汉简本、傅本如此,从之。王本作“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康熙字典》:“懷,古文褱。”高明曰:“‘褱’、‘懷’古今字,帛书用古字。”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懷’,帛书作‘褱’,通‘懷’。”(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道由言传,言为心声,心合于道,道蕴心中,出之于口,淡兮无味,见之于行,朴素无奇,至简至便,易知易行,道不远人。(甚,《故训汇纂》:“《广韵·沁韵》:‘甚,太过。’”易,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易,谓平易,不险难也。”)*元吉曰:“太上之言,头头是道,字字切身。即人以言道,即道以言身,易莫易于此矣。”萧天石曰:“老子传道者也。惟道在而躬,道在而心,能善自体认,当下即是。”谨按:道由言传,言为心声,心合于道,道蕴心中,出之于口,淡兮无味,见之于行,朴素无奇,至简至便,易知易行,道不远人。(2)而天下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也:(莫,《故训汇纂》:“王琦《李长吉诗歌彙解》:‘莫,乃莫能之词。’”之,《故训汇纂》:“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之,犹以也。’《玉篇·之部》:‘之,至也。’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之,於也。’”之者,犹以至于也。能,杨倞《荀子注》:“能,善也。”老子之言,难知难行,不在于文字之难懂,而在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真学真修。唯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知行一致,方能如吾师所言“走进老子的心中”。)《文子·道原》:“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说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掔于物而系于俗。”王弼曰:“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李道纯曰:“信不及也,力不及也。至道不难知,人心自执迷,疑团百杂碎,蓦直到曹溪。”张扬明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天下人方贵难得之货,而尚贤能之名,不惜为巧利以迷其性,逐物欲以蔽其心,以致对我所说的这些理论,既莫能知,又莫能行。”释涤华曰:“悟是知道,证是行道。悟而能行曰证,证者证其道也。悟而不证如故纸,且悟且证世间希。证如盘石道若天,无恶无善证菩提。”(3)言有宗,事有君:宗,《辞海》:“称所自出之祖曰宗,本也。”君,主宰。(《玄应音义》卷九注:“宗,所承也。”)李荣曰:“宗,本也。君,主也。以道德为本,其实易知;以无为为主,其实易行。失本逐末者多矣,不体真宗,放情违性者众焉,宁知君主,举众并皆如此。”吕惠卿曰:“何为宗?无为而自然者,言之宗也。自其宗而推之,则言虽不同,皆苗裔而已矣。其有不知者乎?何谓君?无为而自然者,事之君也。得其君而治之,则事虽不同,皆臣妾而已矣。其有不行者乎?”宋常星曰:“有本始,有根柢之言,谓之有宗。立万事之主,为万法之尊,谓之有君。”(4)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河上公曰:“夫唯世人无知,是我道德之暗昧,不见于外,穷极微妙,故无知。”宋常星曰:“无知之病,只因以耳目之见闻,失其性;以智虑之邪曲,丧其心。所知者,皆是人欲之知,岂可谓之知,是无知也。”(5)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河上公曰:“希,少也。唯达道者,乃能知我,故为贵也。”李荣曰:“役役之辈所重者名,区区之徒所爱者利,少能体道,故言知我者希。弱丧不归,归之由于正路;漂浪不反,反之入彼真源。道在则尊,法之为贵也。”成玄英曰:“凡情浮浅,蒙昧者多,体知圣教,甚自希少。则我者贵则法也,依我经教则怀之,证于圣果,所以为贵。”魏源曰:“盖大道于俗不肖,而玄德与物相反,知者自然希少。”奚侗曰:“世之知我者少,是我独异于人,而为天下贵矣。”(6)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被,犹披。褐,《辞海》:“色之*黑无光泽者曰褐。粗衣也。贱者衣褐。”(陆德明《庄子释文》:“被本亦作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褐,贱者之服。”怀[懷],《康熙字典》:“怀,《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又藏也。”玉,《白虎通义·考黜》:“玉者,德美之至也。”)王弼曰:“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渝,故难知而为贵也。”李荣曰:“玄德无染,纯白光生,怀玉也。”徐绍桢曰:“老子知其道之不行,亦行且远引,是以有‘知我者希,则我贵矣’之叹。褐,毛布,贱者所服。圣人被褐怀玉者,不欲自炫其玉,而以褐袭之,亦求知希之意也。”我的言论十分容易知道,十分容易实行啊!然而,天下的人没有能够知道,没有能够实行啊!言论有根据,行事有主宰。唯有无知啊!所以不能够知道我。知道我的人稀少,那我就尊贵啊!所以圣人披褐衣而怀着宝玉。“无知”,是闻道、知道、为道、行道的莫大障碍。所以,“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下士不但不我知,反而大笑之,视为痴人说梦,或是疯人呓语。尽管我的言论是有根有源,出于上古的大道传统,行事是有主宰的,而且言论合之于道,朴素明白,易知易行,天下的人却难知难行。阳春白雪,曲高和者必寡。何况大道是“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六十五章)超凡脱俗,返朴归真,复归于自然而无所不适。因此,“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无知的凡夫俗子怎么可能知我?“无知”者之所以“不我知”,其原因:首先是害于私,私心锢蔽,背道而驰。古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现代叫做“没有共同语言”,可见私心是大道的绝缘体。其次是蔽于盲,师心自用,自见自是,无知于道,而不虚心学习。再次是障于理,或滞于常识范围的理解,或囿于现行科学知识,或拘于一般修炼的理法,以“我的词典上没有”,或“解释不了”,“感情接受不了”,或“××权威没有论述过”等等,而拒绝予以承认。再次是迷于智,师心自用,自圣成障,自认一等聪明,自以为圣,自执其一己之真,自我膨胀,则走向私智邪悟,而成为“虽智大迷”(二十七章)之徒。不智不迷,大智大迷,智令智迷,执智成迷,病入膏肓,其疾难为矣!再次是惰于行,浅尝辄止,不愿真诚于行,岂知纸上得来终是浅,没有真行,那来的真知?当其若亡之际,仍然无知也。还有甚多之人是溺于情,七情六欲,浓烈得很,如醉如痴,热衷追逐,于道不但是薄之,而且不屑一顾,即使由于身患重病,求救于道,不待事过境迁,即已心萌异志,汲汲于私情了。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统而言之,无知乃是由于私心与妄见,而陷于昏昧的状态。“知我者希,则我贵矣!”老子怀千古的长叹,以其慈心化世的大道,而天下却莫之能知、莫之能行,是以圣人只好被褐怀玉,西出函谷关,蓬蔂而行,往深山野林去修道。其实,老子正指明大道化世的辩证规律,在私有制社会中,利己主义及由之而产生的种种妄见俗情,乃是为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自觉于大道者,以道莅天下的圣人,自是难能可贵,而且任重道远,步履维艰,是以《庄子·齐物论》:“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圣人所以被褐怀玉,既因为天下的无知而不我知,思欲以大道化世,终以不得其时,不能驾而行,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处之泰然而已。决不以道自炫,以道市利,更不与世浮沉,同流合污,而“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被褐怀玉,深藏若虚,足见圣人怀道处世,独立不改,坚贞不渝。于此可见老子的认识论:一是“言有宗,事有君”,言论是有宗有源的,其宗源乃是上古以来流传的大道,出之于无数先民修道的亲身实践,而得来的真知,不是无稽之谈,不是天方夜谭。行事是有主宰的,即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的。这是理论认识来源于群众性的历史实践,又用作行事的主宰。二是知行合一,易知易行,莫之能知,莫之能行,知而后行,不知不行,边知边行,行得真知,真知真行。三是真知者稀,大道真理,往往只在少数人手里,好比当今的尖端科学技术,只掌握在寥寥无几的科学家手中,然后,以之造福于人民大众。科学的民主,不表现其在于多数人是否理解与赞成,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自然,是否经受群众历史实践的检验。四是对于真理,尤其是大道,莫大的敌人是无知,自甘无知的态度,是永远自绝于道的。五是认识了大道的真理,要敢于坚持,守之不失,宁可被褐而怀玉,不可以它来作私利的交易,要经得起众口铄金的非议,受得住曲高和寡的寂寞,耐得了陋巷褐衣的清贫,抗得住纷至沓来的委屈和打击。六是认识大道的真理,是为了“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从而提高道德人格,以期修真成为圣人,而以道化天下为己任、为终生事业。这是大道的辩证法、大道的认识论。它的根本则是无名之道。它的途径则是为道的历史实践,是圣人的身体力行。此乃为道的终南捷径、一超直入的秘法。善为道者,当深切体味,以无知为戒,于“明”字上下功夫。明者,勤学老子一本真经,修之于身,了然于心,深有所知,会其整体大意,化为我心,能够我恒无心,以老子之心为心,自能从对《道德经》的盲目无知,而渐有所知,而后有真知,继之自觉觉他,弘之于世。

《道德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老子修真大道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