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函谷ldquo得道rdqu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作者:问过蓝天文化达人,优质创作者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老子,确实不是一般人。

就算当时的圣人孔子,都曾三次向老子问礼,并赞叹老子其人“犹如龙邪”。

老子出关图

由此可见,老子的智慧确实深不可测。

甚至可以说,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人能够“得道”的话,老子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老子为人低调,其人犹如龙一样“见首不见尾”,除了一本《道德经》流传于世之外,并没有其它著作。

那么,“得道”的老子,为什么不主张像孔子一样积极入世弘道,反而选择骑青牛出关遁隐呢?

其实老子之所以宁愿遁隐,也不愿意入世弘道,很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即:

老子雕像

一、真正的“道”,不可传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可道,非常道”。

也就是说,真正的“道”,无关语言与文字,若是能用语言与文字表达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言外之意,“道”无法传承。

而在现实当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真正核心的东西,往往靠自己领悟,而不能被传承。

由此可见,传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就是说,就算你把自己懂的东西毫无保留全部讲出来,也并不一定有人能够领悟。

老子画像

甚至可以说,不只是传道难,在现实当中,就连讲真话都难。

或许正因为如此,老子才选择遁隐而不出来弘道吧!

二、孔子当年讲的仁与礼,而不是道

我们知道,孔子当年所弘扬的是仁与礼,而老子的学问,专注的是“道”。

两者不一样,于是造就两人完全不同的风格。

换句话说,孔子传的仁与礼,属于“德”这一层面,是需要入世的,而老子所专注“道”,则不可能跟孔子一样,到处找人推广。

而这正是老子选择遁隐的另一个原因。

厚德载物

三、传“道”之重点并不在于悟,而是需要践行,况且老子那样身份以及年龄,已经不可能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讲“(道)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大意是说,所谓传“道”,难的并不在于懂,而在于践行。

就好比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却无法真正做到一样。

甚至可以说,传“道”讲究是内在的宁静或者心自内求,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外在的喧闹或者各种欲求的满足。

而这一要求对于老子来说,已经不适合了。

进一步的说,年轻的老子虽然出身贵族,但并不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当他“得道”之后,自己已经步入高龄之年了。

老子出关雕像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子根本不可能像孔子一样,积极入世弘道。

所以,综上所述这三个原因,其实正是老子为什么不出世弘道,反而选择遁隐的真正原因。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