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闲谈学习道德经的一些体悟 [复制链接]

1#

答人问“道法自然”,“自然”与道的差别:

自然不是道体,它是因道的运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有自然就有非自然。道是独立而不可分割的。比如人为栽种一片花草。这是非自然的,公园建好后,若经常去修理,栽培,这就不是自然了。若是花草长成后,几十上百年,不再人为去修剪,栽培,他就慢慢回归自然了,年后。大家看到的这片花草就会是自然景象了。

而道自始自终都不会变,不分自然和非自然,就象阳光普照,,无论是面对自然和非自然,善和恶,美和丑,都一样对待。学佛、学道,一旦陷进教门的框子里,忽略了一切教门是为阐扬天道而生,是从形而下的器,通过修行返璞归真或成就佛果,返还形而上的道。

自然和非自然都只是道用的体现形式。不是道的本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不是效法的意思,人法地是人生长在大地上,他要顺应这个环境的生存规律。地法天是与高在虚空的天相对应而称为地,也不是要效法它。天法道是道生天地万物,道的作用决定天地万物生存和发展。道包含万物而存在于万物当中,不需要效法自然,自然只是道的作用而形成一种规律,通过这个规律生生化化,返本还原。只有道的作用才会产生自然与非自然。我们不能说出道的名字,不能说出它的形状,只能通过取象于自然万物生生化化,动静反复而感悟道的存在。

句解: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这里的死,指的是有形的肉体,总会毁坏的,但是我们的元神灵性通过修行则亘古长存,要想达到死而不亡者寿,前提条件是要死得其所。不能死得其所,怎么可能死而不亡呢。得其所是要舍生忘我,成就道义,为教门和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不是苟且存身,就可以达到的。寿指的是精神永恒,法身常驻虚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怎么断句:

《道德经》有些版本中,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种读法的不少,每个人的解读都各有其理。但是否合理才是关键。

丁易东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以无名有名为读,或以无与有为读。然老子又曰:道常无名,始制有名。是可以无与有为读乎?

丁易东对社会上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提出质疑,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来加以反问,若将无名和有名拆开来断句,那么这一章的两个含有无名的句子,该怎样解读。

我赞同这种质疑,若在第一章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解读,可以牵强附会。后面《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将如何解读,这儿的无名和有名断开来就读不通了。

还有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里“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若将“无”字和“名”字断开来读,该怎么解读才好。所以,解读

学习《道德经》最好融汇前后上下文来解读,不要执着一端,否则容易偏离老子思想的核心。

悟到哪儿,说到哪儿,切莫等同视之。上善若水,人最怕成名人,名人则往往师心自用,知道错了也输不起颜面。有的至死将错就错。

学习道德经最大的忌讳就是一者跟风,二者迷信权威,三者混淆道体道用。

道德经本来没说无心,是因权威人士认把圣人无常心改为圣人恒无心,所以大家认为老子说“无心”了。

修道的常,有正常,有非常,有无常,有真常,还有平常等等。解不好道德经的“常”字,是注解道德经的一大失败。

《道德经》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它超越哲学和逻辑学。若是在哲学和逻辑学的范畴来研究道德经,很难找到出路的。

学习道德经最大的忌讳就是一者跟风,二者迷信权威,三者混淆道体道用。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里的心之体,并非道体。道体非有心,非无心。此心即道用之心而矣,免不了方便权衡,不是常道。《道德经》和《金刚经》两经的无为法相通,无论是谁,解不好《道德经》的无为,就解不好《金刚经》的无为。也即是解不好《道德经》和《金刚经》。

道和教不同之处,儒,释,道三家因教而有。老子道的范畴是三家因道而施教。一个是道,另一个是道的作用而产生的教。因道而行教化,以至无上正等正觉,但是无上正等正觉不等同于道。是觉证,而不只是觉悟而矣。再往上则是无修无证。不只是觉证了。

老子说的一不是数字的一,二不是数字的二,三不是数字的三,这里的一,可以是一,可以是二合一,三合一,千合一,万物合一,动静合一,等等。

一是合和体,是一还非一。比如太极为一,太极之上还有无极。

一是万物生成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不是数理的一。它是天地万物,阴阳,动静等的浑融而来的。

说到三,三是无形的。与数理无关。三是冲和之气,你说从哪儿来。从真空妙有而来。

阴阳也不是二,阴阳之二,若不交合,则不能生万物,不能生万物就不是道。所以阴阳可以说不是道的本体。这个二,可以说是天地,可以说是阴阳,可以说是动静,可以说是有无。用阴阳来笼统概括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无本不无,有本妙有,不无即有,妙有即真空。所以是相生相成的。

道之返复不等于顺逆。自然的道没有顺和逆,0即无非无,无即空非空,即色非色。执有执无,皆不是道。

彭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