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感悟之道德经第十七章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学习分享]

1

[李云利]:

个人认识:本章讲了修炼修行的养身之道即是治世之道,治世之道即是养身之道。内外相应,人己相应,什么样的发心、行为就会感应来什么样的结果。

2

[趙钿?]:

感悟:太上至道,无言而行,无言而有信,没有语言的欺诈,诚心净意,完全体现在无伪的行动上,等而下之,亲之,畏之,侮之,离道日远,皆为一个“信”字,信之不足,言语多而心伪诈,口是而心非,伤身败德,故对太上之道畏之,侮之,若能少言而多行,行而有信,端心正意,不做非分之想,则自然趋入太上之道。感觉此章与上下文前后不搭,思路跳跃性较大,中心内容还有不太通透的地方,看法不成熟。

3

[冯师兄]:

这一章讲的是不同根器的人对待道的态度,最上一层的人尊道而知大道化生万物,其次一等的人主动亲近道并以此为荣耀,再次一等的人不理解道而心生恐惧,最下一等的人完全否定道的存在,而以恶言诽谤。人们信力的不足造成人们的怀疑。合道之人的一个特性,就像在前面讲过的动物“犹”一样,谨小慎微。特别慎重以言辞来描述道。他们知道必须以身体的修证来认识道,当修炼达到合于道的层次时就会明白,放下个体意识融入先天智慧是命体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4

[小学生]:

个人感悟:本章可能讲的是领导之道吧。从练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在引导自己练习,上乘的修身可能就是不知有之吧。誉、畏、侮都是一些主观反应。老师也讲练习时唯静才能产生真气。人体的真气是自然而然在体内产生、运行。我不知道众师兄是否有以下感觉:可能因为每天练习的原因,平时不练习的状况下有时也会感觉到真气在体内自然而然地运行。

5

[方若]:

个人理解:此处再次强调“自然”,而这自然是客体的自然,而这客体的“我”自然的产生是由于有“不知有之的太上”而生。所以,在每日这练习之中,我们太上之状态即合道之状态,不知有之。其实不知有之,也不知无之,不求其有,也不求其无,一个无知的状态。也是元神所以之处。

常人恐无,害怕自己无知,而总是求有的一个状态。所以这里用到不知有之。这是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里。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此时开始有了有的状态,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形了,阴气更甚,主体对客体有了取悦,有了恐惧,有了不屑,而如此种种,跟客体没有关系,只是主体识神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而信的不是客体,是不信自己。所以,才会对客体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所以,合道而悠然,自然而天成。所以,练习中,谓自然,自然的呼吸,自然的忘有无,不亲不誉不畏不侮。

6

[婴宁]:

个人理解:表面意思是国家统治者最高状态就是百姓不感觉统治者的存在。*帝以及上古王者无为而治就达到这样境界,让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就是让百姓感觉仁爱的君主,尧舜禹时代禅让时代就是这样。次一等的君主,是让人能够畏惧害怕。最次一等的是不但害怕还内心生了厌恶之心。当一个国家信用不足就诈骗横行。国家好了,就不再参与管理,百姓也会按照本来面目,自然而然。老子借治国和百姓的关系来说修身养性。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无我。也就是无君主之官——心的存在,身体自然而然,复归婴儿的状态,元神当值。整天胡思乱想,根本不安心的状态,身体也不会好。各种奸诈技巧出现,身体忙碌于应付君主之官的贪欲,欲念,身体能好才怪。

 

编者后记

由于《道德经》自古就有多个版本,我们选择通用版进行学习,学员们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只供学员交流,希望各位学员积极留言,谢谢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