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天都是读书日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一直想在世界读书日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文字,但由于各种原因,一转眼读书日便已错过数天,不过事后一想,觉得这也没什么,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每一天又何尝不是读书日?

事实上今年世界读书日的热闹,我也多少凑了一下。大约早在读书日之前的一个月左右,王素芬就说要在读书日到来之际,采写一篇关于我和读书的文章。

王素芬以前在《乌鲁木齐晚报》跑的是户外之类的口子,而那时候我刚好在玩户外,因此而相熟,王素芬也跟着参加了我当年组织的个别活动,一起在克尔碱的雅丹中扎营喝酒,酒量很好。大概也正是这个缘故,王素芬在和我聊读书话题的时候,思维很容易就往户外上靠,比如读书与行走的关系等等。

后来我给王素芬说,户外徒步什么的,只是我人生某个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固然那也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虽然我写的第一本书是关于户外徒步的,但如果我没有户外这个经历,当年即使是卖了几年烤红薯或者烤包子,也大概率会写出本什么烤红薯秘籍或者烤包子大全——我觉得这两句话不错,因此后来在王素芬写好的稿子里加上了这两句,不过王素芬觉得这样写对我有点不敬,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纸媒上,这样的表述不够严肃。

其实我倒觉得偶尔调侃两句无伤大雅,我对王素芬说,反正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你看着改吧。后来我看到改出来的稿子变成了“他即使不行走,只看着窗口的流云,也大约会写出一本看云的书”。也好。

其实这个意思无论怎么说,道理都非常浅显:只要是一个爱思索的人,无论在何地,都能有所获得,而思索则来自于读书与实践。

读书和行走自然是有关系的,这一点中外大哲皆有论及,最上口的,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大概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只行走不读书的是莽夫,只读书不行走的,则是书呆子。至于西方的思想中,也说过人获得知识的三个途径是通过前人、实践和反思。通过前人获得知识,自然最主要的是读书,而实践,当然也包括了行走在内的各种阅历。只不过,行走,不一定非得去户外徒步。

其实读书就是一种兴趣爱好,而不应该功利化。大多数中国人读的最多的书,应该就是课本,这一点,咱们有传统,古时士子寒窗苦读,皓首穷经,很多人四书五经之外一概不读,只为了入仕,读书成了敲门砖,到了今天,有过之而不无不及的情况,随处可见。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大家伙儿课本都读的太苦太累,反倒在之后视读书为畏途了。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看到过一篇报道说,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是以色列人,大概一人一年平均要读几十本,咱们好像是只有零点几。

我的读书就是全凭着兴趣爱好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好学生,不好好学课本光看课外书,自然会影响考试成绩。这样的情况,好的结局是能够最终在内心构建出一个丰富、深邃而强大的世界,差的结果是变成了一个什么都是半瓶子的万金油。我觉得我还凑合,至少我觉得读书能让我获得一些成就感和快乐,人会变得有趣一些。

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读书方式,我年少时便曾听说一个老人家用了一年还是几年的时间通读完了《辞海》,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和乐趣。事实上这样的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全都是碎片化的。

说起碎片化,那么显然更严重的是当下,电子技术的兴起,尤其是社交软件的兴起,使人们用短暂的时间,便能接触到五花八门的知识,但这样的阅读,是电视上“开心辞典”、“一站到底”式的,文字一长就看不下去,内容一深就头疼,如果是一个原本就没有较完善知识架构的人,那么这样的阅读意义不大。

不过技术还在发展,据说今后的方向是在大脑里安装芯片,应该是所有的知识直接可以拷贝存储进大脑,人机联网什么的。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考试什么的应该就会被淘汰,大家再也不用背要点、背单词、背中心思想,这或者会让阅读更纯粹也不一定,也许会形成新的乐趣吧。

附上《乌鲁木齐晚报》4月23日B03版文章《书是探索世界的一扇窗》

原文:

书是探索世界的一扇窗

文/王素芬

十多年前,李敬阳还活跃在新疆户外圈,大约也就从那时起,他有了“半路一把刀”这个网名,并以此行走江湖。那时的他,经过多年在新疆山水之间的徒步行走,最终凝结成了一本关于新疆经典徒步线路的作品——《秘境——新疆深度徒步探险》。事实上,对于一个如李敬阳这样热爱读书、热爱思索的人来说,行不行走和写不写书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换句话说,他即使不行走,只看着窗口的流云,也大约会写出一本看云的书。

近几年,不怎么在户外行走的李敬阳似乎有了更多的沉淀,更加偏爱新疆多彩的历史文化,相继出版了《不一样的吐鲁番:深度自助游》《新疆的七个季节》等作品,让人领略到不同视角的新疆之美。同时,他开设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入户外,读书并不会很直接地转化成什么,而是在不经意间推你一把。读书多了,你的思维方式可能就会改善,影响的是整体。”
  

阅读与行走,于李敬阳来说,最大的关联就是走到户外后,会愈发地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往昔。旅途中行至每一处,他都会将当地地名的由来出处和历史变迁弄个透彻,许多信息连多数新疆人都鲜有知晓。
  

“风景背后,有许多人文的载体可能更精彩,如果我们只是用眼睛去看,一湖水就是一湖水,一座山就是一座山。”李敬阳坦言,“从中学起,我就对地名很感兴趣,发现很多人搞不清汉轮台和唐轮台的不同,可可托海翻译过来有着不同的说法等等。后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疆地名,开始了解这些地名地域的变化,捋清其中蕴藏的诸多内涵,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变迁,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无论是通过书本还是行走来阅读这个世界,积攒的多了,就会有和大家分享的冲动,这应该是李敬阳开设个人
  

现在,这个
  

问起李敬阳最推崇哪位前人的美食文章,李敬阳说:“梁实秋和汪曾祺”,原因自然是这两位大家文章中的书卷气和趣味性。这一点在他自己的文章中也有体现。比如他曾考据,古代的馒头就是带馅儿的。《水浒传》第二十七回中,武松取了一个馒头掰开,里面就是有馅料的。馒头,最早其实就是包子,而包子和馒头的分道扬镳,其实只是清代的事。读之果然趣味横生。
  

阅读,体验到无垠的时空
  

自少年起,李敬阳逐渐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并发展成了一种爱好。人到中年,李敬阳发现自己阅读的兴趣一直在变化。儿时,喜欢读故事性强的书。他常去红山商场的售书柜台转悠,缠着父母很久,才买到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到中学时爱上古文。20多岁时,他有过一段摇滚青年时期,除了阅读历史、文学书籍,如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和王小波的作品外,还订阅了期刊《看电影》。走入户外领域,置办了专业相机,他又不断购入摄影杂志……
  

年至年,李敬阳受邀撰写了《不一样的吐鲁番:深度自助游》一书。翻阅此书目录,读者会瞥见熟知的吐鲁番“标签”景点,但详阅内容却又会发现其有别于普通旅游手册的资料,这大大地颠覆了人们对吐鲁番的固有认知,领略到书中有不一样的吐鲁番。不少人读后感叹“自己好像从未去过吐鲁番”“过去是不是去了一个‘假’的吐鲁番”,还有人称“读痴了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
  

自年,李敬阳开始阅读有关新疆的书籍,将目光转向脚下这片土地,一直持续至今。他说:“我想对新疆的当下有所思考,追根溯源一些事情,总的思路是把清代乾隆以来的新疆历史大事件梳理出来,本质上算是自己的一个读书笔记和心得。”
  

李敬阳手不释卷的习惯对女儿也产生了影响。女儿小学时就看完了沈石溪和杨红樱的全套作品;他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