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 [复制链接]

1#

老子《道德经》

第三十六章:

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思想凝聚于《老子》一书,计81章,余字,集中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观、方法论、*治思想和人生价值。老子把道看作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道本身无形无象、无名无物,是不可直接感知的。老子是朴素辩证法大师,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治思想方面,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在人生价值方面,老子把素朴规定为人生的本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把柔弱看成素朴的表现和生命力的象征,他用水比喻柔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

读《道德经》不外乎围绕以下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今天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延伸感悟]

“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只有“与之”,才能“张之”、“强之”、“兴之”;只有“夺之”,才能“歙之”、“弱之”、“废之”,不与则无以夺。“与之”是手段,“夺之”才是目的。由张、到强、到兴,由歙、到弱、到废,也昭示了修炼道德功的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废之”之日,即是道成之时。

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本章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老子的这一套大智慧,是利用“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原理来达到预期目的,使对方达到极限就会朝着他们预期目的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不花费多大精力达到目的。

生命是一首歌,要拨动怎样的旋律由自己掌握;人生只有一次,光辉岁月有赖你去开创。为了让一生能过得更有意义,筒子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为生活热度持续加温,从而创造不同凡响的人生。应该努力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去除懦弱与悲观。当我们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时,就会经常遇到烦恼与到挫折,这说明我们在改变、在成长,当我们达到自己预定的近期目标时。不是目标让我们成长,而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让我们成长。要珍惜生命,首先应该了解生命,知道生命的特点。“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在诗中想要说什么?他想说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又如古乐府所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再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的另一个特性是:稍纵即逝。李白也曾描述过生命的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生命只在朝夕之间!然而,这还不够逼真,不够形象,只有庄子所言才足够动人:“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方结平

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