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智体道之常无常有天地之始 [复制链接]

1#
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03462.html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从“有”、“无”二个角度去体道之“徼”、“眇”,而“有”、“无”实即体道之众妙玄门。

无名,即《易》“形而上者谓之道”,抽象的超越天地万物之外者;始,初也。道也者,吐气布化,出于虚无,此为天地之初之始。

有名,即《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道法自然”而有天地之形、器、象也;母,生生不息的意思。一旦有形位、有阴阳,则委天地含气而生万物,以至长大成熟如母也。

观,谛视也。

眇,通“妙”,要也;深微,微之极的意思。

徼,终归也;也有人将“徼”作“窍”,关窍也;通彻的意思。

此两者,即指“有欲”“无欲”也。

玄,据《说文》:“黑而有亦色者为玄。”《说文》亦云:“玄,幽远也;象幽而入覆之也。”《小尔雅》:“玄,黑也。”笔者据《易·坤》“天玄地*”,而以玄指天。

简单地说,既以无名为天地之初,则冥冥杳杳无形存之可也;既以有名为万物之母,则生生不息有象守之可也。由此则知,亦宜常于未始有天地万物之先,以谛视审观那冥冥杳杳无形,何期深微难见!亦宜恒于天地万物既彰之后,以谛视审观那生生不息有象,何其通彻无碍!此“有欲”“无欲”,乃一体两面之物,一事两端,同条共贯,二名一体,统“眇”统“微”,俱谓之“玄”。玄在何处?有欲者,形而下,天地万物形、器、象之彰也;无欲者,形而下,天地万物之神隐也。神隐深微不见,可谓玄矣;形象通彻无碍,玄之更玄焉。有欲无欲之双换互夺,恒常变化,玄之又玄。孰有加于此哉?万物自然之妙,咸从斯出,皆由斯入。若执偏不圆,不善体道者,无法契悟自然法道,不可与之言也。

老子言道不外乎清静虚无,自然无为。由其有无双换互夺故,无处即有,有处即无;不有而又,不无二无;故云“无名天地之初;有名万物之母”。只这“能始能母”者,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历四时恒不变而随缘,亘三世常随缘而不变。所以,常无欲也,观无以探其静中之至动;常有欲也,观有以见其实中之至虚。斯之谓眇,斯之谓徼。徼者,虚也,静也;不空而空者也。眇者,实也,动也;不有而有者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也。森罗万象,依之而立;百昌众甫,关之而成;四大六根,收之以生;三身四智,摄之而得也。故曰众眇之门。

无欲也好,有欲也好,不出一人心。人常从无处,则可以观法道之所入要也;人常从有处,则可以观世道之所归趣也。心若无欲,则长存天之正气;心若有欲,则有亡身之祸。有欲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有欲则生淫怒痴,无欲则生戒定慧。若能禀天之正气,除情去欲,清静无为,此乃道要之门户也。

此节以一个“观”字为入道工夫,为入道之要,观照之功最大。观有观无,以先破我执为第一步工夫。以其世人尽以“我”之一字为病根,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将观无观有置于首篇者,则以个“观”字为入道之方便下手处。

老子所谓的道,就是自然客观规律;所以世人应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不能背道而驰。草活一秋,人活一世。草之枯荣,人之生老病死,皆悉源于自然客观规律之发展;生有何欢?死有何苦!对生死要坦然面对,切勿欲生厌死。人有得意时也有失意时,有得宠时也有受辱时,宜于常有常无中观其得失宠辱之眇之徼。若能体道之眇、徼,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得宠时不惊,受辱时亦不惊。

芝兰室主

菩提本无树,般若原非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