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传家版第四十五章懂得求阙是完人 [复制链接]

1#
北京酒渣鼻治疗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8733706.html

[道德经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心解]

最圆满的成就好像有欠缺一样,但它作用不会减弱。最充实的德性好像有不足一样,但它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性格好像委屈一样;最高超的技巧好像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口讷一样。

跑动可以战胜严寒,安静可以战胜暑热。清静无为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

[会意]

本章中的“五大”,“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说的是人生现象中的辩证规律。“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是有道之人最完美、最理想的人格形象;而“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则是有道之人在俗世中保持圆满的人生智慧。许多时候,事物的表面与实质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一个修道者的完美人格,不仅要看他外在的表露,而且要看他生命的内涵。“清静为天下正”,是个千古名句,一个治国者能做到“清静”,国家就走向正道了。一个修道者能做到“清静”,修炼就走上正道了。

庄子在《德充符》中描述的那些道德完满的圣人,全是形体残缺的怪异之人。“德充符”的“德”,是指修道者的内涵。真正的有道之人不去追求外在的完美,而去追求内涵的充实。因为人世间大成功、大圆满的东西,天然都存在着相当的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缺失,才令我们更加完整。这个看似简单的人生道理不是每个人都能洞明的。有一个童话,说是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便到处去寻找失去的碎片。由于它不完整,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欣赏了一路的美景。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的时节,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毅然决然舍去了那个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回的碎片。由此我们懂得了曾国藩为什么到了晚年还给自己的书房起名“求阙斋”,求一点缺陷,不把自己搞得太圆满,因为万事不可能太圆满,快一点圆满就等于快一点完蛋。

看看现实生活中,那些奉行完美主义的人不知要比常人多承受几倍的压力。他们常常因为追求外在的完美而焦虑而忧愁而患得患失而惴惴不安。许多人为此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崩溃。有一个独身男人,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到七十岁时仍独身。人问:“你找了几十年,难道就没有遇到一个完美的女人?”答:“有一次,我的确碰到过一个。”人问:“那你为什么不与她结婚呢?”答:“怎么办呢?因为她也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所以,有缺憾才是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其实,最好的境界就是花半开,月未圆。求缺的人,才有满足感;惜福的人,才有幸福感。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尽善尽美,我们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成为不合格的人。生命恰似一场球赛,再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时候。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可能只有一次,我们何必把它当作每一件事的成功标准呢?大成若缺,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素。一个有勇气放弃外在完美的人才是一个明道之人,才是更幸福、更快乐、更完整的人。只要活得精神完满、内心充实就好了,何必要去追求那些生命品质之外的表面完美呢?

[道歌]

表面完美不足论,

内涵充实才是真。

守得清静归正道,

懂得求阙是完人。

作者介绍:

董延喜,号延熹道人。资深媒体人,网络种道者。创办的《中国道学论坛》等道网传媒,拥有会员粉丝超百万。创作的《道德经传家版》,成为普通百姓欢迎的大众读本;在全国各地讲授老子文化多场,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研发的“生活道学”系列讲座”,被列为国家图书馆公开课。

读诵者介绍:

何艳红(明荷)

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栏目制片人、编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礼学中心特聘讲师

世界老子学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

明荷学社社长

近年来,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主持省内外千人以上大型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近百场。多次受邀主持伏羲祭祖大典、祭孔大典等大型活动。年4月11日创建“明荷经典诵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