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学经典平说道德经第一章 [复制链接]

1#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指老子所说意义上的道,先秦诸子都称自己的学说或主张为道。

“可道”的“道”是说,言讲的意思。“常道”的“道”,指老子的哲学范畴、客观的规律,永恒的存在,也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作为物质无所不在,永世长存。

常,是恒的意思,《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就写作“恒”,现在流行的版本写作“常”,是汉代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所改。宋李嘉谋《道德真经义解》也说“常者,不变之谓,物有变而道无变”。

第一个“名”指可以具体的指称、名称,第二个名动词,是命名的意思。常名,永恒的名,放之任何情况都可以适用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自汉严遵、魏王弼以来,都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断句。

而宋王安石在“无”、“有”后为逗,断句。王安石说“无,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终,故曰万物之母。”

始,是开端、起由的意思,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的状态,没有指称的实体所以说无。

“有”,是由“无”衍化产生的有形实体,是万物存在的统称。母,是本质的意思。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常有的常是永恒的、无止境的,象数学概念中的“极限”。

妙,王弼注“微之极也”。

徼,发“叫”音,王弼注“归终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为“边”。

妙、徼好比是说无穷小、无穷大。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无”和“有”。

同出,是同出于道的意思。

异名,指不同的叫法。

玄,是深微的意思,好比是说逼近极限。

众,如《孔子家语﹒正论》中“今恃楚众”对“众”的注解:“大也”。

妙,是玄妙的意思。

门,是门径意思。

众妙之门,指最玄妙之门。

“无”和“有”是老子哲学的一对矛盾范畴,两个概念涵盖事物存在的全部状态,能够统称我们可以感知的的一切事物。如昼夜,指代一整天,包括了转变阶段的晨昏时分。无、有是反义词,但在老子的范畴,无、有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非对即错,是转化且有过程的,如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是“无”,从“一”产生就转化为“有”。

提出“无”的概念,把“无”看成一种存在是老子哲学的亮点。“无”的概念不是“什么也没有”,是相对于“有”而存在的。用相对的方法看万物是老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可衍生出利害、善恶、美丑等。若以看得见为“有”,看不见为“无”,把能看见的物体分隔到看不见仍可无限分隔,而那些成长壮大的事物也可以不断发展、直到极限。如果把生成物体之前的状态看作“无”,生成的物体看作“有”,这样就揭示了物质守恒与演变的规律。开天辟地是“有”,则宇宙洪荒是“无”。小鸡是“有”,则孵化前蛋是“无”。再比如蚕,其“卵、蛹、蛾、虫”四个状态来说可循环为“有”和“无”。旅店的客房“无住客”称“有房间”,有住客,至客满,则称“无房间”。可见“有”和“无”的概念是相对转化的,视具体情况包罗万象、不胜枚举。

意会之词:

道可以简单说明白的话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具体指出来不是不可以,只是没有总是适用的名称。这样说吧,用“无”来表示一切事物生成实体之前的状态,用“有”来表示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状态。可以通过无止境地探究“无”来认识事物的奥妙,也可以无止境地探究“有”来感知事物的发展。“无”和“有”这两者是事物不同的状态,其实是一回事,同样可以发展到极限,从无穷少或小到无穷多或大,从无穷多或大到无穷少或小,“无”和“有”互相转化,认识“无”和“有”是认识玄妙之道的开始。

THE

END

作者:郝亚平

一个喜欢阅读、思考,

徜徉在宁静岁月里心无旁鹜的人。

一个偏好文字、笔墨,

相约在茶余饭后时独自散步的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美文,期待与您共享

点击上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