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經让我心动的注解河上公章句 [复制链接]

1#
(图片源自网络,侵刪)《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語言,可見其經典。但這麼個經典的著作,我卻從未完整的閱讀過,因為我看不懂,而現在各種白話文的解釋,我也不願意看,因為我覺得很多白話文的解釋打動不了我,再者我也不想被其影響有了先入為主的觀點。直到遇到了河上公註解,看到他的注解的第一眼,就有一种心动的感觉,他的註解也是言簡意賅,虽然有些内容我也还看不懂,也有些注解的内容我不是很认同(也许也是因为没看懂)。河上公註解的道德經名為《河上公章句》,是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道德經》的註解,但是河上公其姓名生地無人能知。《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好東西太想分享給大家了,從今天開始,我會按章節不定期抄錄分享河上公註解的道德經(主要是按我自己學習閱讀的節奏決定分享的節奏),目前以我淺薄的認知,有些內容我也還看不懂,如遇我有切身體會的部分,我會將我的體會分享出來,或者我有疑問的部分也會發佈出來,公眾號的分享還是以抄錄河上公的註解為主。我所抄錄的內容是以《宋刊老子道德經》為底本,結合在機緣巧合下得到的一本年日本最早的抄本影印件。我對比過兩本書,總體來說差別不大,略微有點差異,我會根據我自己的理解结合适用,如果我分享的內容,如果有錯誤請朋友們指出!!朋友們有自己的認知和見解的欢迎留言分享給我~(今天公眾號的次條是《河上公章句》第一篇——體道)我百度搜了一下河上公,百科的原文我选择部分粘貼到此處: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今琅琊台附近)天台山。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师*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据说汉文帝开辟的文景之治与河上公的教诲有很大关系。下为白话文:汉文帝时,他在河边结草为庐。汉文帝对老子的《道德经》推崇备至,不仅自己熟读它,还要求王公大臣们都得诵读。尽管汉文帝在《道德经》上下了不少功夫,可还是有些地方难以弄明白,也没有高人可给予指点。他常常四处寻访,希望遇到指点迷津的人。后来,文帝听人们都说河上公精通《道德经》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访请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河上公对文帝派的使者说:“道尊德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通过别人来代问呢?”于是文帝驾临河上公的河边小茅屋,亲自向河上公请教。尽管如此,文帝仍心有不甘,就对河上公说:“《诗经》上讲过,普天之下,哪一片土地不是我君王的;四海之内,谁人不是我的臣民?老子也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属於这‘四大’之一。你即使有道行,可还不是我的子民吗?为何这么自高自大,将君王不放在眼里呢?”河上公听完文帝的质问,就拍着掌坐著,一下子腾空而起,稳稳地悬在空中,离地有几丈之高。河上公俯身向仰视他的汉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听罢河上公的话,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马上下车向河上公跪拜说:“我实在是无德无才,承蒙祖上福荫,才继承了帝业。我才疏学浅,深忧难堪重任。虽然我忙于治理世事,可我一心向道,由于我的愚钝无知,难以明了经书的真义,祈望您能给予我教诲。”河上公见文帝一片诚心,就将两卷经书授与文帝,并对文帝说:“回去后,好好研读这两卷经书,你所有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这两卷注解道经的著作,只传了三个人,你现在是第四个,切记,万不可显示与他人。”说罢,河上公就在原地消失了。须臾之间,云雾迷茫,天地一片昏暗。文帝心晓今日遇见了神人,异常珍惜这两卷经书,从此更是手不释卷,精心钻研《道德经》。有人评论说,上天见文帝真心向道,世上又无人能指点他,故遣派神人下凡来传授他《道德经》的真义。又恐怕文帝不信河上公所要传的经书,就向他显示神迹。可见圣人事事都是替百姓著想,为百姓所急啊。(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