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解读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曾勇(文)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指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穀: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正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轴能在里面转动,才使车有了运载作用。

埏:和,揉。

埴:黏土。

埏埴以为器: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门窗。

有:指事物的实体。

无:指中空的地方。“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穀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穀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糅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全靠“无”使它发挥作用。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在本章中,老子强调了极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虚空之物的作用,同时也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老子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的。

在本章中,老子共列举出三个例子:车子用于载人运货;器皿用于盛装物品;房屋用于供人居住,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实实在在的“有”,而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有”和“无”如果不能相互作用,车子不但无法行驶,当然就更没有办法载人运货了。

因此,其“有”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了。

器皿也是这样,如果全是实实在在的“有”,没有任何空虚的部分,即没有“无”,它根本就起不到装盛东西的作用;

这个时候,其外壁的“有”也就没有办法发挥作用了。

房屋更是如此,如果人们想要自由出人、居住等,房子恐怕就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了。

通过这些例子,老子很好地阐述了“无用而有大用”的思想。

其实,老子对于实有和虚无的认识,都是从它们各自的实际出发。

排除了二者的外部形式对于认知的影响,这其中蕴涵着精妙的辩证法思想。

所谓“有”,指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但很多时候,这些实有之物的实有之例,却需要凭借它们中间的虚空“无”发挥出作用。

例如本章所列举到的车、器、室等。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的开始,就用了大部分的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

老子的学说也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没有故弄玄虚。

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通过这段话就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正因为这样,才能够供人居住。

因此,老子做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世界著名现代建筑大师赖特就非常推崇老子,他常常引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来阐述自己的空间概念。

他曾经直言相告梁思成说:“回去!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接着就背诵了这段话,并赞誉这句话为“最好的建筑理论”,后来,他甚至把这段话作为校训,写在他创办的校园的墙壁上。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很多时候,事物之所以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益,正是因为其空虚处的存在所发挥的作用。

正如拳头要想施展出力气,就需要凭借中间握着的空间;

国画的高深意境,也正是蕴藏在画面中的留白处。

大多数情况下,空白之处,即“无”中才蕴涵着发展的机会。

管理下属,有无结合

“有”和“无”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够发挥作用。

一个水杯的壁就是“有”,杯壁圈起来的空间就是“无”,如果杯壁太厚,以至于其中没有任何空间,那么这个杯子也就失去了它本应该发挥的作用,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但是,如果杯壁太薄,以至于薄到没有,那么这个杯子也就不存在了。事实上,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也需要有为和无为相结合。

例如,领导为下属谋福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属于管理阶层的“有”。

但只注重“有”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发挥“无”的作用,给员工足够的生活空间,让员工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这远比管理得天衣无缝要强得多。

因为任何*策和规定都是死的,而人则是活的,如果能够将“有”和“无”相结合,学会变通,管理者才能够将领导的权利和义务发挥到极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