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译道德经精义之ldquo第六十二章 [复制链接]

1#
原文——太上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也为“为天下贵”,此章太上开示,道为人生最为贵的一件大事,不论是天子三公,还是珍宝驷马,不如坐进此道。道,生于天地之先,混混沌沌于虚无之内,杳杳冥冥、恍恍惚惚,无形无象无声无臭,实乃为万物生生不息之源,如子思子曰:“君子之道费而隐”。道遍及一切世界,细入一切微小之物,但不可以以迹象求道,道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明白到底。因此,道至无,而蕴涵至有;道至虚,而统御至实。道,浩淼无垠,无痕无迹,渊深莫测,没有什么比道更“奥妙”的了。故曰:“道者,万物之奥。”善者,即至诚于大道之人,即上士,知晓“道”为人身上下最为重要的,因此对“道”如至宝一样珍藏有之,守之炼之,不肯让自己一息偶离此“道”。不善者,即中士、下士,中士也知晓“道”的存在,但有的只是求道于肉身保命或增加福业,而不是求道于成仙作佛;下士则不明道是什么,且厌恶道,有的还会对道进行诋毁、污蔑、残害,以保自身之利益。故曰:“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以大道修身,即可成仙作圣,又可一气贯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德也冠盖天下,因此与道相关之言,则为真正的美言,是可以像美货一样在市朝中展现的,以让天下百姓人人对道爱之慕之,且人人欲要大道修身。故曰:“美言可以市。”大道,也本是寻常之道,就在于人之日常,因此可以被举为尊行,可以更好地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特别是古时的王公大人,更加将大道之行敬而礼之。然而,美言于市朝,也可能招致下士的侮辱;尊行于礼仪,也可能招致下士的诽谤。故曰:“尊行可以加入。”人在世俗虽然有善恶之分,然而每个世俗之人都有好德之心。不善之人,只是其气质偶偏,对物欲尚未开化,因此有戾气于道,而其本心本性是人人相同的。如能对不善之人引导和化之,即使是极恶之人也可变为善人。因此,天地无弃物,圣人无弃人也。如有弃人,是人自弃罢了。故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道之如此之奥,在内可成仙作佛,在外可治国治世。并且,天道为纲,天下有其自己的气数,大道也有自己的规则法度。因此,古时立天子,实为传道,天子君临天下,而配置三公(地位最高的官,包含司马、司徒、司空),无非就是希望通过大道统御群黎,通过大道化导万民,天子正己修身以正朝廷,朝廷正则可以正天下,因此一国内外才可以和谐无事,天子也可以长保其身其尊,三公也可以长享其俸禄。故曰:“故立天子,置三公。”而后世天子,常常不能正己修身,即不能以天道而行,且将大道抛之脑后,而与臣民不断维新,此天子又怎能永保天命以享无疆之福呢?即使有拱璧一样的无数珍宝,驷马驱驰于前后,一国之乱也不能让天子有一息安宁。何不如,尊道而行,时时在道,不离天道,以大道修身正己,以大道治国治世,而坐进此道呢?故曰:“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如《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又如《尚书》曰:“所宝惟贤,则迩人安。”此是道也,是自古帝王公卿最为贵重的。古人为何如此贵重于道呢?如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道本是人人固有之道,求之即得,大道至简,且修道之验也迅速,人若能奉道修道,则实为人间一大丈夫。人若违背大道,实则是天地一大罪人,有的甚至会入于邪途。大道如此之贵,世人莫要以衰迈年华、精气缺少等原由而推诿修道。古云:“太和以为道”,又曰:“虚无即道”,可见学道人不悟虚无之理、太和之道,纵使炼精伏气,也是与凡夫无别。所以,我道炼丹,必须以元神为主,元气为助神之用,以真呼吸为炼丹之资。若无元神,则无丹本;若无元气,则无丹助,如婴儿不得父母经血交媾则虚而无著。既得元神、元气,不得真正胎息,则神气不能团凝一处,合并为一。然而,没有真意为主帅,所凝合一也必然纷纷驰散,则丹无以成也。真意,必须从虚极静笃中,无知无觉时,忽然气机偶然触发有动,即忽然一觉之性,此即真意之意,非凡心凡性也。真息为炼丹之要具,而真意更是真息的主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