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破译第五十三章 [复制链接]

1#

1、南雁老师讲解:六道轮回

2、凤舞回讲堂

3、南雁老师讲解《开经偈》

4、老子传奇《道德经》

5、南雁老师讲解:宇宙的演变

6、南雁老师讲解:性命双修

7、南雁老师讲解:“静”字

8、南雁老师讲解:修心

9、南雁老师讲解:清理怨情(1)

10、南雁老师讲解:清理怨情(2)

11、南雁老师讲解:清理怨情(3)

下册·德经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章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哉。倘使我固执地凭着自己拥有的小智慧去修行,我就必须要始终行走在“大道”上,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千万不要步入歧途。“大道”本来十分平坦,可是有些无明的人偏偏爱好走捷径,舍弃“大道”而寻求小路、斜路。朝廷里的当权者,把宫廷内外修理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耗费多少资财都在所不计。而广大的农田却很是荒芜,该种的无人种,该锄的无人锄,杂草丛生,目不忍睹。收不回庄稼,仓库里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但他们身上却穿着华丽昂贵的衣服。腰边佩带着锋利的宝剑。山珍海味都已经吃腻味了。个人拥有的财产多得用不完。这种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强盗头子,这些等同强盗的行为是不合天“道”的啊!本章的开示对象,与五十一章、五十二章截然不同,五十一章是向求取“玄德”而有了一定体验的人所作的开示;五十二章是对观音、观光有了一定体验的人所作的开示,本章则是对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偏离“大道”,专拣捷径,追求小神通,追求外在享受的修行者所作的开示。但本章写得扑溯迷离,喻意深长,我们必须透过字面,理解其字外的意思。本章共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至“而民好径”。这一层次,用比喻的方法,揭示了一般修行者喜欢追求小神通、忘却“大道”的通病。为了把这一层次说得更贴切些,我们需要返回到第一章去。第一章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多数学者解释为:“道”这个东西,没有恰当的概念可以表达,凡是语言中所说的“道”,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常道”(大意如此)。那么,语言中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呢?一是指道路,这是具体的,供人的肉体在上面行走的;二是指人造交通工具行走的道路,如“航道、铁道、海道、汽车道(公路)等;三是指众生(有形、无形)所行的道路,如鸟道、神道、*道等;四是指抽象意义的永恒不变的那个“常道”(真常之道)。前三个“道”的概念,无疑,不是老子所说的“常道”之“道”。那么,第四个“道”的概念,无疑,正是老子所说的“常道”之“道”了。是的,确实如此。可是,又不是如此!因为我们所说的这个“道”字,距离真常之“道”很远很远。我们在五十三章以前所说的“道”,可以说,没有一个是符合“常道”的,几千年来所有的人所说的“道”,没有一个与“常道”吻合的。今后任何人所说的“道”,也没有一个能与“常道”等同的,只不过是姑妄用之,大体上能表达一个意思罢了。说穿了,不过如此而已。而本人第一章的译文中,对第一句话却是这样译的:“道,如果可以在上面行走,作为到达目的地的通道,那就不是我所说的永恒存在的、抽象的那个道。”所以这样译有几种想法:一是因为本人在注释里已经指出了大多数人的译法,我译可以帮助大家多一条思路;二是因为《说文解字》中,“道”的准确意义为“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巛(川本字)。一达谓之道。”这是公认的“道”义,故从之;三是因为我读到第五十三章时,在“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的字里行间感悟到,老子对宇宙本源的“道”的表述,最初是受了三维现实中实体的道路的影响而悟出来的。因为道是“一达”的,而路却“各有所从”,故选了“道”字,而没有用“路”字,以正其唯一的、平坦的、正而不斜的意义。而实际上,本人的翻译与别人的翻译,本质上是一致的。那是因为:供人行走的道,可以用语言大体上表述,既如此,那它与“常道”当然有天壤之别了,因此,还是说的一回事,只不过多了一个理解的角度,而且距老子的原意也更贴近些。那么,至此我们应该明白,本章第一层次,表面上说的是行走的大道,实质上说的却是修行的“大道”,也即回归自然本源的“大道”。老子语重心长地教导弟子,去掉小聪明,别走邪路,别走小道,老老实实去修大智慧,大开悟,别修有为法、小神通,那些小玩艺儿是“有知”,是“施”,是“径”。第二层次,从“朝甚除”到结尾。这一层次,表面上在批评一个国君,带着非“道”的思想入世,只顾自己的物质享受,结果把国计民生搞得不成体统。而实际上,老子是有更深刻的含义在。他为那些不注重内修大智慧,而妄自掳掠小神通、有为功法的人提出了当头棒喝。“朝甚除”,指小神通、有为功法掳掠甚多,张口闭口,我拜了多少师,有多少艺,把自己的宫殿(肉身)装扮得富丽堂皇。“田甚芜”,正“道”的福田荒芜了,忙于追求“施”、“径”,无暇去耕耘。“仓甚虚”,“道”的府库里,一无所有,没有一粒“道”果,没有一点积累。“服文彩”,华丽的外衣有了,如这大师、那名徒、这功德、那神功之类。“带利剑”,不修柔弱,妄逞刚强。“厌饮食”,不是清心寡欲,而是追逐外物和享乐。“资货有余”,不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而是为财日益,益之又益,包袱沉重,难以放下。这样的修“道”者,不过是充当了一个强盗头目式的角色,乱七八糟的小聪明、小神通、小法门、小法术、小享受等等之类都有了,唯独没有“大智慧”、“大开悟”,修行层次愈降愈低,因而老子说:“是谓盗竽,非道哉!”总起来,本章的开示,默示弟子,一定要走出无明的误区,安守“大道”,加强内修,勿作盗竽,勿走小径。这对那些迷路的弟子来说,确如当头棒喝。

发布:九天玄女母根文化教育中心

注译:南雁双飞

读诵:静月

编辑:二娟喜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