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著解读道德经第五章原文mi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权威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627/9113861.html
提示:古文并无标点符号,如今文内标点均为后人根据理解自行添加,故断句位置常有不一。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2]橐龠[3]乎?虚而不屈[4],动而愈出。多言[5]数[6]穷,不如守中[7]。

注释:

[1]刍(chú)狗:用稻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完就扔掉或烧掉。

[2]犹:如同、好像的意思。

[3]橐龠(tuóyuè):古代的风箱。

[4]屈:竭尽。

[5]言:即言辞,*令。

[6]数:同速,加速。

[7]守中:坚守一种中空的道理。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作稻草扎成的祭祀用的刍狗一样。圣人无所谓仁爱,他把百姓都看作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正像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言辞*令越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少言虚静。

其它版本:

马王堆帛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解读心得:

老子早期以深谙周礼而闻名,孔子也曾多次前往拜访老子以问礼。那老子为何会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看似将礼义廉耻视为无物的言论呢?此处还要聚焦于对“不仁”、“刍狗”的理解和解释,关于“仁”我们了解最深的想来是孔子“仁爱”思想,“仁”是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而存在的。儒家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为仁。可是老子在讲道时所说的“仁”并不是儒家所推崇的那个“仁”,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中的仁乃偏爱的意思。即是说天地对于世间的万物,是无所谓仁慈,对于一切都一视同仁无所谓偏爱。天地无所谓好恶,圣人也是如此,无论贫富贵贱,在天地和圣人眼中都是一样,要平等对待。

其实老子著述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章更是包含了老子心中的平等思想。“天地不仁”包含了自然界万物平等的思想,而“圣人不仁”则包含了社会中人人平等的思想。因为世间一切均为“道”所生,也按照道的规则运行,无所谓等级高低之分,“道”本身就是一种公平。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在本章最末,老子又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统治者应当秉持的治世之道:守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