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李白的道德经之ldquo道法自 [复制链接]

1#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省略翻译

正文:

要读懂道德经,首先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

就像读《论语》的人,如果不先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读,那么即便把内容记的滚瓜烂熟,也是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论语》是入世哲学,什么叫入世?简单说就是教人怎么生活。但这也仅仅是很浅的一个层面。不回答“为什么读”这个问题,就像一个人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就先去掌握一堆所谓的婚姻技巧,意义不大。

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论语》不是别的东西,而是给立志要成为“圣人”的人,一些具体的指导。读论语,首先要明白这一点,即有心要向圣人看齐,且愿意为此付出实际行动、去努力达成这个目标。

就像考驾照的时候,看《驾校宝典》(有没有记错名字李白也不知道了),看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文考。为什么看?为了考试而看。假如非要抬杠,说为了了解一些交通常识、增加生活趣味性、丰富性去看,那也不是不行,但不要忘记了,《驾校宝典》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考驾照的人通过文考,至于读者拿去搞别的,跟它原始的意义无关。

为什么读道德经?先问问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回答,再来结合道德经它的原始意义,去搞明白自己读道德经对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没有帮助。这非常重要,就像一个想解决农作物栽培问题的人,首先得从农作物方面的书籍里去找答案,而不是读机械工程方面的书去了。

道德经一书,它没有像其它古籍那样,强调人。这是区分道德经与其它经典的一个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多数都是“以人为本”,侧重点在“人”。道德经没有侧重点,它只讲“道”。可是这个“道”又不是具象的一个事物,也非抽象的一个概念(尽管许多名家学者,都爱把道说成是抽象),更不是所谓的规律。因此要讲清楚它,就非常难了。

人们喜欢把太阳的东升西落、花儿的春开秋谢、昼夜的黑白分明,说成是自然规律,如果规律是如此定义的话,那规律本身就杂乱无章,不过是外界现象被人所感知后,得出来的一种认识。人们可以通过这种认识去推演“道”,但绝不能把这种现象当成“道”的规律。这也是众多求道者容易走入的死胡同,折戟沉沙的困惑处。

道法自然,这个词人们用的相对少一些。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懂。因道法自然而延伸出来的另一个词——顺其自然,人们用的多一些。通常人们在无能为力时、在走投无路时、在若有所悟时,会给出一句“顺其自然”,来表明自己似乎是遵循了某种规律,让自己的行为显得“合理合法”,从而不必背负心理上的负担。说到底,这都是读书没有读懂、读通、读透而暴露出来的症状。

顺其自然,最重要的是一个“其”字,而人们往往连自己面对的“其”是什么都不清楚,何来“自然”?

在道德经这一章里,老子明确表示,“道”只是老子自己用来代替那个东西的符号,也可以说是名字。而这个名字本身是无法准确反应、表示那个东西的。那个东西的主要特征是:比天地先有、无影无形无声无色、不受任何事物影响、循环运行不停止。

至于天、地、人、道这四者的关系,具体如何,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老子明确的把这四者摆出来,且这四者地位都是同等的。而天、地、人是人们可以见到的,简单说就是除了我们能够见到的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也同时存在这个世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面的三个都好理解:人在地面上生存,要尊重土地(这里的地,不是物质层面人们踩着的土地,而是指人们周边近距离的一切事物);地球是天体运动的一部分,气球尊重天体(这里的天,也不是现实人们理解的抬头望见的那个天,而是相对人们周边近距离而言一切事物之外的事物);道先于天地而生,所以天尊重道。

那么,最后一个“道法自然”,要如何理解呢?很明显,这里的“自然”绝不是现在人们说得那个自然,现在人们说得自然,准确讲就是老子说得那个“地”。因此,理解这个“道法自然”里自然的含义,才能理解“道”。

然,古文有作“燃”,意喻烧。如果理解为爆炸,宇宙大爆炸,这就很牵强附会了。虽然现今科学比较认同宇宙大爆炸这个说法,但有一说一,在老子的时代,然这个字,已经有“这样、样子”的意思。再加上老子在这章就先强调了“道”的特征不受任何事物影响,因此,合理的解释应该为“样子”。

“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道尊重它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道法自然里的“法”字,很多人都解释成“学习”,李白此处用的是“尊重”。在先秦典籍中,法已经从它最早的意思有所拓展。《易经》里用相似的使用“崇效天,卑法地”,作仿效、效法解。李白根据“法”字最初可考的含义(最初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是非善恶),结合“道”不受制约,非人力可影响,而古人一贯的主张都是根绝现实情况做出有利自己的选择,来给出“尊重”这个意会型的解释。先尊重,再做出选择。

李白的这种理解,和朱元璋类同。朱元璋解读这章道德经说:人法地者,君天下,当体地之四序交泰,以为常经而施*;地法天者,听风雨霜露,以生实收敛物焉;天法道者,以无极之气,自然徐成之也;道法自然者,和气冲而物不敝是也,故能自然。

李白曾说过多次,道德经是一整篇,并没有分章节。所以,理解道德经,讲究的是通篇读过之后,把内容相互联系起来理解,才能获得那个“神韵”。文字只是载体,拘泥于文字,拘泥于某一章、某一句,就很容易偏离道德经传递的最原始的信息。

同时,读任何典籍,都应该立足当下的现实,典籍里的道理固然全面、有效,但不一定合适当下的具体事情。天、地、人、道,四者是同等的,四者之间的联系,同样可以简化成现实生活中虚实事情之间的联系。只有领悟到这个层面,道德经对人的指导意义才能发挥作用。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