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修读道德经的几个小建议 [复制链接]

1#
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把王弼版的《道德经》过了一遍,即便是过了一遍,也是受益匪浅。最大的收获,可能是思维高度和维度的提升;最大的表现,那大概就是不容易生气了;而最明显的变化,那兴许就是吃肉少了。个人认为,《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万经之祖”,身处从百年前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至今而来的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乃至于世人,如果感到迷茫、困惑或者痛苦,其实都可以去读一读《道德经》。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打算对《道德经》进行释意,而只是一点经验分享,希望能帮助大家少走点弯路。首先是一个提示:不妨熟悉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关于熵的内容。下面言归正传,谈一谈我修完一遍《道德经》后,觉得大家应该避免的几个误区。一、不要纠结版本、字眼、断句甚至注释借用郭象注《庄子》开篇的一句话,即“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大概意思就是,应多领会其真意所指,只要对主旨没有妨害的字句,都不用纠结,略过即可。(一)不需要纠结版本现流传于世的《道德经》,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王弼版、郭店版、马王堆帛书版,王弼版流传最广,但因为后出土的郭店版、马王堆版和王弼版有一些出入,所以有人开始质疑王弼版的真实性甚至阴谋论者开始怀疑其版本的误导性,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在我看来,《道德经》的“道”,不在字词之中,甚至不在章句段落之中,而在字里行间,在通篇修习之后“真意”的显现。当修完一遍后,有心可以再对比几个版本多看多悟。(二)不要纠结字眼和断句举两个例子。1.王弼版《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另有《老子》开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常”字在王弼的释义里面也没有解释。百度汉语中有作“普通”意,有作“固定”意。而“恒”字,多有“恒定”意,更强调“时间”的概念。现在的解释,更偏向加入“时间”的概念。但如果因此就对王弼版产生不信任,觉得王弼有篡改,觉得读不下去了,我觉得大可不必。读完全篇,再读完王弼的《老子指略》,我觉得其实这个“常”改的还挺好。这个“常”字,我觉得就是多意,有时间的概念,也有日常、普通、固定之意。目的就是为了凸显“道”之“非常”“无常”,“名”之“非常”“无常”。2.“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断句。有“无有/名”断,也有“无有名”断。读完通篇,我更倾向于“无有/名”断。如果在此纠结,可能就耽误了。其实读下去,其义自见。(三)不要纠结释义王弼的注释,其实也是文言文,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的认知,也会影响他对《道德经》的理解,所以不用纠结某一句的释义。但是,如果一章一章的不理解,那就要多查资料,多对照了。同时,我觉得原文不理解的字,对《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要抱有怀疑的精神,毕竟《说文解字》成文于东汉,而《道德经》源于先秦。个别字眼,甚至要去周代的文献中找释义。其实不纠结版本、字眼、断句甚至注释的核心意思,还是鼓励大家找一本《道德经》,抛开成见,杂念,以“赤子之心”,认认真真读下去,读一遍,自然会有收获。二、不要认为《道德经》读一遍,读完了,就完了。首先,如果读完了,感觉毫无收获,或者,读了一点,就读不下去了,那也不必纠结,可能就是和道德经“无缘”。当然,也可能是当下的你和道德经“无缘”。如果哪天想读了,不妨再读。其次,如果读完了,有收获,就觉得“得道”了,生了“嘚瑟”之心,那也很可怕。如果读完《道德经》让你想要“嘚瑟”,那一定是没有读懂,很有可能入了魔。例如我,读之前想过,要把通篇做一次白话文释义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