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讲解经题即第一二章苏树华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讲解-经题即第一、二章-苏树华讲(-09-02)(2)

作者简介:苏树华,现住山东-曲阜,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遵照元音老人的传法嘱咐,随缘授受,方便接引。凡是发愿证得自心真相的人,皆可与我们联系。

wohenxihuanni____

很多很多的圣贤,因为他不是创宗立派的人物,人对他不是太熟悉。那么,我们就从祖师讲起吧。道家的祖师,那就是老子,要想了解老子,要想了解真正的自己,那就看老子的《道德经》。

关于“道德”二字,我已经给大家讲过,道就是体,就是本真的自己。德就是现象,就是本真的自己的面貌。德,就是我的面貌。道,就是我的本体。德,就是我的面貌。

既然这个道就是我,那就不要到遥远的天边去找,那就不要到时间的尽头去寻,

道既然是真正的我,不生不灭的我,永恒的我。既然是我,那就不在宗教徒所想象的遥远的天边。所以,天堂不在远方,只在我们出发的地方。

你从哪里出发的?你的起心动念,从哪里起的?你的言行举止,你的见闻觉知,是从哪里起的?

从心里边起的。你的念头,而不是从你心里边起的吗?

天堂,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出发的地方。

净土,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出发的地方。

我们出发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心,大家还不知道的这个妙明真心。而大家都把自己的思想当做心了。你们学教育学的,某种程度上都是兼学心理学。哪有懂教育学部学心理学的?

那么,你们也学过心理学,也看过一些书,也按照教材那些定义,那些概念,那些表述来思考过我们的这个心。可惜了,可惜了。怎么可惜了呢?你们是把思想当作心了,你们是把感觉、知觉、意志等等心理现象当作心了。是不是?

心理现象是心吗?心理现象是心吗?这是心理学一个大问题哦,心理现象是我们的能思考、能起心动念的心吗?我再问你,主观反应是我们的心,现在学心理学的好多好多人,都把心理现象当作心了。

心理现象怎么能是我们的心呢?明明告诉你,那是我们的心——这个“大理”的现象,心——这个“天理”的现象。也可以叫做天理的理。当然,现在人不那么认为。

心理现象,我们总可以这样说吧,心理现象就是心的现象。这样说,总可以吧。我们的烦恼是我们心理现象,我们的快乐是我们的心理现象,我们思想也是我们的心理现象。

我们的思想是我们的心理现象,那么,现象背后的那个能起现象的,那个究竟是什么?那才是我们不生不灭的这个心呢。这个心,用佛家的话来讲,这个就是法身,真身。这个心,这个道,不生不灭,永恒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一个。所以,赶快回吧,回过来,回过来,回到自己生命的原点,归入不生,归入不死。所以,这个道,不在远处,就在当下。

我问大家,当下的是什么?

你不会说,哎呀,我现在正看着这个屏幕,这个屏幕就是当下的。

你看看,这个屏幕,是当下的吗?你这一看,一扭头。一看的时候,哎呀,就是我当下,就在我的心灵世界里。你一转头,那块屏幕,还当下吗?在你的心灵世界里,还当下吗?不当下了。

所有的现象,都是过来过去的,他怎么会永恒的当下?

有一物。说是一物即不中。有一物,盖天盖地,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能生万法,这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我们的这个妙明真心,不会随着昨天而消失吧?咱从听觉上来说,你能听见我说话的这个心,你能听见外界声音的这个心,这个觉察的灵性,不会随着昨天而过去吧?

你今天的这个能觉察天地万物的这个灵觉之心,不会随着昨天而过去,也不会随着明天而到来,昨天是他看东西听东西,今天是他看东西听东西,也是他起心动念,明天不会再换一个,还是他。我们的心,能生起种种心理现象的这个心,不会随着任何心理现象而来,不会随着任何心理现象而去,乃至不会随着客观现象而来,也不会随着客观现象而去。

昨天那个黑夜,已经过去了,那是个客观现象是吧?昨夜,那个黑黑东东的夜晚,昨夜已经过去,你的心去了没有啊?没去。

明天到来了,你看天亮了。明天到来了,你的心,是不是随着这个天亮而到来的?在天亮之前,你没心,天来了,天亮了,你的心就来了。不会这样吧?

我们的这个心,我们的这个道,我们的这个我,不在远处,那是一个永恒的当下。你要记,也可以这样记,我们的心,我们的真心,是一个永恒的当下,你不要把他当作一种观念来记住,你要借着这句话来寻找这个真心。你也不用手机拍,屏幕上的内容,你不用拍,我会建个群,我讲的所有的内容都发给你。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上课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想考试,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开智,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提升,你考得再高,你都是记住一些知识。文化经典,是让我们开智,是让我们开智,不是让我们记住。

咱们现在再看第一章,没有看过老子道德经的人,道听途说都会说前边这几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像我懂得道似的,我就是不能说,说出来都不是。试问,你是会了不说呢,还是不会不说呢?

如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我会了道了,说出来都不是,哎呀,不能说,不能说。既然不能说,老子怎么说?说个不能说,自己还要说,那老子不是打自己嘴巴子吗?有这么笨的圣人吗?释迦牟尼也说,“我法妙难思,如何向人道?不可思议,”他还是七七四十九年滔滔不绝,见什么人说什么法,方便引导,老子、释迦、孔子都是会了,方便而说。

我们会了吗?

“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到底是个什么道?第一个道,是个什么道?不明白。

有些人认为我明白了,老师不是刚才说了吗?我明白了。

我说的,是我的。你证的,你亲见的,亲证的,才是你的。“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一个道,究竟是什么?你会说,那个本真的我,就是这个道。这对你来讲,是一种观念。观念正确,已经很这个啦,了不起啦。别人都认为,道啊,是那一个,天边的那一个,宇宙万物没生之前的五量万年前的那一个。

现在,你就知道了,道不在天边,道不在时间的尽头,到在当下,道就是我,你已经知道这个了。所以给你点赞。但是,这只是你的正知正见,你还没有获得亲证,你还没有见到这个真我。所以,这个第一个道呢,就是《道德经》的道,是真我,是根源。

“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就是说,这个道啊,无名无相,不可思议,可以说,还是不可以说?可以说。道可道嘛!非常道。说出来的,只是一个方便引导,说出来的是话语,只是口头的声音语言,写出来的是视觉语言,那只是个符号。我举个例子来讲,月亮,我可以用手指头只是给大家吗?月亮就在天上,我可以。我说,大家看啊,天上的那个月亮啊。我用手指头一指,可以指吧?那个月亮可指,但是。手指头不是月亮啊。所以,傻人都认为,“一指月亮,天上的月亮,大家看哦。”大家都盯着手指头,哎呀,月亮原来是这样的呀,啊呀,我明白月亮了。

老子说呀,月亮是可以指的,这个手指头可不是月亮,你顺着手指头看上去,离开手指头。

你看看“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的第二个道,道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我的手指头,指的那个,是什么?就等于告诉你,这个道是可以指的,又指不到。用佛家的话来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个见,就是这个看,我们平时说的看,我见到了一束花,我看到了一束花。这个见,见能见见吗?见能看到见吗?不能。

你有所指,你就“有能有所”(注:有能有所,那就是能所相对的二元,那就是娑婆)。见不能见见,这里是个绝对。所以老子在这里犯愁了,那我怎么跟你说呢?你要用心悟,“道可道,非常道”。好啦,咱们就简单的把它过去,所以这个道啊,太微妙了,不可说,不可说,说出来都不是,你要自己按照我说的去悟。

第二句话呢,“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名,是什么呢?第一个名,是什么呢?名可名,他的那个道的那个样子啊,道的这个名相啊。这个名,是个相,是名相。所以,后来,有人这两个连起来说。名,“名可名”的名,名相。当然,这个名相,不是你们现在所讲的概念。

这个相啊,这个名啊,“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相可相,非可相”。我们也可以说,“德可德,非可德”,这个相啊,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这个天地万物之相。用佛家的话来讲,圆满的报身,佛家总是用那种神格化的神秘的语言,神话的语言,来讲述这个老子《道德经》的内容。两家讲话风格不一样,说的是都是一个事。

这个名,就是现相,就是佛家讲的报身。这现相,还不是一个现相,而是全体大相。全体大相,在老子的《道德经》里,称之为名。这个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这个现相。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这个天地万物之相,可以说吗?太微妙了,所以,有些东西啊,这个相啊,也不好说。比如说,你见到了一束花,让你特别的激动。你能把你见到的这一束花,告诉没见过的那一个人吗?没见过这一束花的人,他会依照你的语言,想象出一束花来,永远不是你见到的那束花。对不对?所以说,就这个像来讲,一束花的这个像来讲,就不可说。说了,你听了,然后是你想的,不是这个实际。

下面接着说,名。下面说,“无,名天地之始”。这个无。也是一个比喻。

它比喻什么呢?

大家看看,“无,名天地之始”。这个无,是个比喻。你看看世间天地万物,各有其形,各有其相。你看,我伸出手来,它手的相。是吧?我握上拳,则有拳的相。你看看,周围都有相。对不对?天地万物皆有相,天地万物之中,有一物,没有相。这个东西,无形无相。这个无形无相的东西,是什么?

我问你,你现在就看,你的心,有相吗?如果有相,你告诉我,是个什么相?你的心,到底是什么相?

咱们用减法(排除法)。你的心,是红的吗?红的吗?红的?我说的是心性学这个意义上的心,你不要搞成了生理学意义上的心。生理学意义上的心,是心脏,与心理学上的心,哪有什么关系?我说的心,是红的吗?有些人心里想,是红的。但是,他又不敢说。如果是红的,我还问你吗?

你的心,能看见老师站在这里的那个觉醒灵妙之心,能看见老师的那个心,那个觉性,那个觉察的觉性,是红的吗?不是。哦,去掉。

你的心,是白的吗?不是。你的心,是黑的吗?不是。如果按照你们学的那个心理学,心就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那么,你看黑板的时候,你的心,就是黑的。

不能这样说呀。你的心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你的心能看见黑,也能看见白。你看这个黑板上,我写出白字来,你的心不也看到了黑,也看到了白吗?黑与白,不尽收眼底吗?能看见黑、能看见白的,不是两个,你是一个心看的,你不是说,看你老师写的这个白字的时候,我用的白心。看你老师写字的这个背景——黑板的时候,我是用的黑心,我用两个心看的。你不会这样说吧?所以,我们的心,不黑,也不白,它无形无相。所以,老子在这里就称“无”——摸不着,你看不见。你又不能说他没有。你如果没有心,你坐在这里听,怎么能听我讲课?你没有心,你看看表,心想,老师该下课了,你怎么会起心动念呢?你看看表,哎,老师该下课了,都过了三分钟了。你如果没心,怎么会看表?怎么会想?你看表,不是用黑心看的,不是用白心看的,你也不能用“表心”看的吧?没有那么多心,你只有一心,你只有一个心,这一个心,能看白,能看黑,能看天,能看地,能看世间万象,它就犹如一个镜子一样,这个镜子一照,照黑,你不能说这个镜子是黑的。镜子的反映是黑的,镜子不是黑的。但是,镜子还有个大小方圆呢,他是一个事物,我们的这个心,能照见天地万物,他连镜子的大小方圆都没有,他只是一个真实的永恒的当下的一个灵觉,这个灵觉,是永恒的。

待会我们下了课,你看看你的心,还有吗?一直到再上下一节课,你看看,你会丢掉吗?你说,老师,掉了,我刚才去楼下,掉到楼梯上了,我回去拿。

没这回事儿,你走到天涯海角,心永远是你的当下,你可以把一切风景都放在身后,都成为你的过去,你的心永远不会过去,它永远是你的当下。你怎么不认识他呢?

这个心,就是老子讲的“道”啊,这就是老子讲的无形无相的这个“无”。好吧,下一节课,我们再接着说,中间休息一下。

苏树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