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六十八六十九章善胜不与哀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曝光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16.html

这两章老子阐述道家思想在*事上的实践运用。

老子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原文)

此章主旨句为“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难点在于理解“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士,指古代有一定身份地位和管理权的带兵打仗之人。武,是武力。不与,是在战争中不给予对方战胜自己的机会,不把自己致命弱点暴露给对方,避开正面冲突。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智慧。意为:善于带兵打仗的壮士,不逞武力之勇,崇尚不战而屈人之兵,大国重器在于震慑敌人,武力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好勇斗狠,侵略欺负他人,止戈为武是大智慧。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被对方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给予对方战胜自己的机会,不把自己致命弱点和软肋暴露给对方;带兵打仗,以礼待下,爱兵如子,官兵平等,深受拥戴,如历史上的岳家*、戚家*一样,有这样带出的兵像 上的 一样,都是不可战胜的铁*。

何谓“不争之德,用人之力以及配天,古之极也”?人类社会,争是常态,不争是境界,不争即是道家三宝中的“不敢为天下先”,指在战争中要审时度势,不贸然出击;战争也是有规律的,在用人上,为帅者要善于带将,为将者要善于带兵。用好手里的兵和将,既要用好自己的力量,也要利用好敌人的力量,犹如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做到“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尊时守位、进时有度、退时有序、攻联兼备,懂得“用意不用力、避实就虚”的太极之道,方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是谓“配天”。懂得实事求是,根据自身实力,下先手棋时,以动制静,占据主动权,下后手棋时,以静制动,防守反击,后发制人。

老子言: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

此章主旨句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为主,是指不惹事,也不怕事。为客,是指前进时小心应战,反守为攻。“哀”不是悲痛的意思,而是道家三宝中的“大慈”。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意为:善于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作战,而宁愿被动防守;不敢贸然向前一寸,而宁可忍让后退一尺。”这就是以静制动,以退为进,在迂回运动中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行兵布阵,以无形对有形,隐藏真实的战略意图和运动轨迹。虽然在抵挡,却看不见有手臂举出来;虽然在进攻,看似却像灵猫捕鼠,没有靠近一样;虽然握有重器,表面看似却没有兵器。用兵要讲虚实之道,让对方摸不清自己真正的实力。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是说对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千万不能轻敌、逞一时之勇全盘皆输,如若不遵守战争规律和虚实之道,便会因轻敌而招致失败,轻敌是用兵的最大祸患,如历史上刘备为关羽报仇,一怒兴兵又轻敌,结果中计被火烧连营八百里一败涂地。这都说明,骄兵必败,败则“三宝”尽丧。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为什么“哀”者胜?“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立足于死地而后生”。相当于同仇敌忾,这是道家三宝中“慈”的力量,在双方兵力与实力相当时,如何提升“勇”的势气,唯有“大慈”,大慈是指战争的正义性,战争是以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利益为目的,故能大勇,所以官兵同德、兵民同心,能够让对方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得民心者得天下,赢民心者战无不胜。

近几章内容相互贯通,老子的“三宝”在本章则是用兵之道。“不敢为主而为客”战争不是侵略而是保家卫国,是用慈,“不敢进寸而退尺”是不争,“不武、不怒、不与”是在用“俭”控制约束自己的杀欲、冲动、轻敌等念头。

明者随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在太极图中,矛盾即是阴阳,矛盾在对立中达到统一,这是阴阳互化、此消彼长的过程,其中蕴含“虚实之象、柔和曲线、用意不用力、尚柔不尚刚”的规律。无论是危难中的抗日战争、或是当今时代的内*外交、团队管理,老子的智慧同样适用。实践说明,在“力”与“智”两者中,东方人更推崇智慧,懂得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去面对困难、战胜挑战。因此,我们在面对竞争对手和修身处世时,要懂得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进退有度,永不言败,以大象无形的韬略面对人生的不同境遇。

作者王泰筌执笔邓馨根据课堂笔记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