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与太极24避免移重心之教条化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权威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贪高踮起脚反而站不住,贪远跨大步反而走不动。爱表现的人没有吸引力,自以为是的人不被表彰,自夸的人无功德,自怜自艾的人不长久。按照「道」的说法,这些东西好比多余的食物和形体,万物都不喜欢,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如此。

本章比较好理解,过于苛求某种东西,反而会得不到,例如原文中「自见者不明……」这四句。但是反过来想,如歌词所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好像也有道理,正是因为不明,人们才想要自见;因为不彰才想要自是;因为无功才想要自伐;因为不长才想要自矜。

前后两种思想看似都对,那么后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在于人的得失之心,人们往往追求得而害怕失,所以得不到的才会骚动。但是得到的就真的会满足吗?按照正常想法,挣钱为了糊口,满足糊口之后,还想挣更多的钱,可以理解为安全保障,也就是老有所养。可是,为什么那些资产一辈子都花不完的人,还要继续挣钱?可以说是贪婪,也可以说是身不由己,因为在追求资本增殖的时代,不继续扩大,就会被别人吃掉。无论贪婪还是身不由己,根本源于对物质利益的过分重视,看似拥有巨型资本,实际上只是资本人格化的傀儡。

如今的人们,用「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来形容应该不过分。个人愚见,老子的本意不是劝我们适可而止,而是压根不要被追求的东西所绑住,因为一旦开始追求,就由不得自己。这一现象在练拳过程也体现的非常充分。往大的说,练拳者对名利之追求,或练功对美观和技巧之追求(前两篇讲过,不再赘述)。往小的说,某些动作只着眼于角度规定,而忽视根本原因和重点。

本篇,我们以移重心为例,看看所谓的规范是什么、规范从哪来、如何算是规范。

常看太极拳理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所谓的「三七开」,即弓马步双脚的重心分配最大范围。同样的还有虚步「一九开」、迈步「二八开」等等,今天只说弓马步的三七开。之所以规定这么个范围,是因为初学者往往动作幅度过大,导致身体失衡,所以有了尺度,就可以让大家适可而止。

但为什么有些拳友非常注意「三七开」,却还是站不稳,或实腿膝盖受力?问题就在于「三七开」只是结论描述,而不是操作方法。假设有一位「教条」的拳友,我们看看他是怎样移重心的:比如向左移重心,原本左脚底有三成体重,随后全身向左挪动,当左脚底达到七成时停下来。如果按照「三七开」的标准,他做的很好,但依然会站不稳、压膝盖。因为他只顾着控制脚底受力的比例,而没有放松腿部以缓冲压力,甚至太在意脚底,导致身体随着注意力都倾向脚底,可能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停留在第一层意思,即适可而止,在追求某样东西时把握好分寸。可这样依然会防不胜防,身不由己。我们试着看看第二层,即不刻意追求某样事物,不被其绑住。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搞清楚那些事物的本质或来源。

现在重新看移重心,它只是被描述出来的现象,并非有意要做的动作。两人对抗,假如离对方太近,我们要后撤,假如离对方太远,我们要前进,脚步不动的情况下,表现为移重心。假如要避让左侧,会向右挪动,假如要避让右侧,会向左挪动,也表现为移重心。本来是两脚站稳,假如要活动其中一只,则需另一只承重更多,同样表现为移重心。

归根结底,移重心是种种动作调整的其中一项,那么它的要求,其实就是运动时对周身的要求。即梢节领劲,保证身体的松柔,不用拙力、不冲突、不挤压;梢节对拉,保证身体的均衡,不偏重、不靠惯性。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双脚始终主动平稳贴地,且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在这种前提下将重心挪动最大化,就恰好是「三七开」。

所以练拳一定要搞清楚练的是什么,许多所谓的标准和规定,只是便于交流或普及,但免不了趋于教条。望各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