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四十一章,进道若退 [复制链接]

1#
白癣风怎么医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50921/4699296.html

本篇解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言“建德若借”,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很是不解,甚至觉得好笑。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士”是指读书人,而且是懂天文、地理,懂人文、民情的读书人。中国的汉字“吉”就是一个士加一个口就是吉祥的吉,因为按懂道理的读书人说出的话去做事才一般都会吉祥,不会凶。这里面的“道”是指大道思想,“上士”是指学问深厚且明事理的读书人,上士听闻大道思想后,会努力的按大道思想去行使自己的人生之道。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是指半桶水的读书人,中士听闻大道思想后,似懂非懂,所以时而依道而行,时而背道而驰。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是指那些混读书人之名的人,下士听闻大道思想后,大笑之,为什么笑呢?

“不笑不足以为道”:大道本来就以虚的形式存在,因此大道思想是抽象的,是要通过现象进行类比或推理等等方式得出真理,所以把一些大道思想的真理,说给那些连天文地理都不懂的下士何以不笑。下士听了不笑的道理,还不足以达到大道思想。

“故建言有之”:因此先人、古人早就建立有学大道之学的一些至理名言如下:

“明道若昧”:明白大道之学后还是感觉昏暗,因为大道是恒久的,是无限发展的,明白大道之学也不可能完完全全明白大道在今后的发展状况。

“进道若退”:当你刚开始往大道思想的深处行道时,会感觉自己的人生在倒退,因为在不懂大道之学时无所顾忌的为自己创造生活条件,当明白大道之学后就会按大道之学的理论去行事处事行,很多不该为的事就会不去为,生活自然会有暂时倒退的感觉。

“夷道若颣”:当按照大道之学的道理平坦的行道时,好像走坑坑洼洼道路一样,总是会有很多的阻碍。

“上德若谷”:“上德”是最高的人生修养品德,在第三十八章里讲到过上德,比如老子、孔子等等都是真正具有上德品行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为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虽然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但是如果能正确按大道思想行人生之道,就能行上德之人品,上德品行的人就能像山谷一样滋养万物,就如老子、孔子的品行一样。

“广德若不足”:遵道所施的德是很广的,广得不足以让人认为其是在施德,因为人人都得到了它所施的德,已是家常便饭,不足为谈。

“建德若偷”:为自己建德好像是偷一样,真正的德是第三十八章里所说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做好事不留名才是真正的德,是发自内心给人与帮助,不图回抱,不为目的,不让人知道,所以似偷一样。

“质真若渝”:施德的行为质量很真,不违背大道思想,但好像又违背了世俗。以上七句话讲给下士听,下士怎能不笑?

“大白若辱”:当施德的行为被大白于天下时,好像被侮辱了一样,因本来是做好事,像偷一样不留名,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所以叫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方自然就有角,角是容易伤人的,但用大道之学的思想方正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方,大得把万事万物都方在里面了,所以无隅,所以叫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器在道德经里除了指器物外,也指某样事务的意思,任何大的器物、事务,都是要经过长久的磨炼才能成就,所以叫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越大的音,声越小,如小调的音,声越响亮刺耳,高调的音却柔和小声。

“大象无形”:越大的象越看不到它的形,比如大自然的象,我们看不到大自然的形,怎么也画不全大自然的形,所以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上面五个大都是诠释大的境界,越大的东西,越难以琢磨越反常。所以大道大得隐藏在自然界连名字都没有,在二十五章里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道之学是一门很深很大的学问。以上这些话都是古人深入研究大道之学之后对大道之学建立的一些至理名言。

“夫唯道,善贷且成”:唯有学懂大道之学才能明白一切道理,唯有圣明才能更好的宽恕别人的不是,才能更善于借贷诚信于别人,人非常圣贤,孰能无过,然知过能改必是历练之材,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知过就改,所以能善于借贷诚信于人是重中之重,则夫唯道,唯道不仅善贷且更善于成就别人的德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