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其光,同其尘 [复制链接]

1#

今日学插花,桌上摆满了花材:深紫的雏菊,苍绿的竹叶,粉红的玫瑰和郁金香,洁白的马蹄莲,金*的向日葵,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种叶子……

陪伴的音乐很应景——

你看那盛放的花儿

来自期盼的种子

你看那丰硕果实

来自耕耘的浪漫

宽广的大河

来自八方汇聚的小溪

奔腾向前的大江

来自高山的哺育

和光同行

跌跌撞撞的摸索

和光同舞

奋不顾身的坎坷

和光同尘

不为盛名而来

不为低谷而去……

听着听着,手上修剪花枝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就慢了下来。

歌词里的“和光同尘”,应该是化用了《老子·道德经·五十六章》,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能洞悉万物变化规律的人称为“知道”的“知者”,但他不会轻易开口言说。道可道,非常道,而到处炫耀、夸夸其谈的人,讲的其实都是日常之道,充其量是个智者而非知者,故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那么如何做到“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上德之知者要与人和同,并不会一味说教,而是既要加强自我修养,获得别人的尊重,还要求小同、存大异,与天下人广泛亲近。“塞其兑”即坚守大道、摒弃私欲,“闭其门”即远离尘世的一切诱惑,“挫其锐”是不露锋芒,“解其纷”是超脱纷争,“和其光”是认可别人的优点,“同其尘”是容忍别人的缺点,这就是与人和同的最高境界,称之为“玄同”。

所以达到玄同境界的上德之人,已经超越了亲疏利害和贵贱的世俗范畴,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和贵贱,以豁达的心胸和无所偏私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人同于道谓之“玄同”,用道与人和同也是“玄同”。你与天下人坦诚相见,天下众生就会心甘情愿与你亲近,由此天下皆归而成为尊贵的王者,所以说“故为天下贵”。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就是要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

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即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锐、纷、光、尘是对立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统一说。

《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儒家“游方之内”,所以比道家入世一些;道家“游方之外”,所以比儒家出世一些。

但是,我觉得,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的智慧就是让人能“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他的智慧,是将入世与出世这两个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而将这两个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就是圣人。圣人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成就而言的,“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来说的。

“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金岳霖)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这也是寺庙文化、僧侣文化不能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中国人在哲学里满足了对超乎现实的追求,也在哲学里表达了超道德的价值,他们按照哲学去生活、去体验一些超道德的价值。

作为一个平庸的人,我没有足够的思想力量去理解哲学里的深度,但是,我想起园子里的那两棵菜豆树。

深秋的时候,其中的一棵菜豆树和园子里的花草就开始枯萎、凋败,而另一棵菜豆树依然绿意盎然,以其绰约的风姿,和季节抗衡。

入冬以后,一场大雪,两天霜冻,本来就不胜风霜的那棵菜豆树几乎要失去了它作为一棵树的信念了,而坚持的菜豆树依旧绿着它的绿,美着它的美。

接下来的一天又下了雨,那些枯败的叶子有的落在了园子里的防腐木花台上,有的掉到了鹅卵石小道上,堵住了下水口,融化的积雪和一天的雨水聚在一起,鹅卵石小径就成了一道小溪流。小溪流清澈见底,倒映着一枯一荣的两棵树的影子,真是很美的。可是,长期的堵,会侵蚀了房子的墙体。天晴了,出太阳了,我就拿了剪刀,提了篮子,去收拾狼藉的小园。

抚摸着那棵枝叶残败的树,我就想啊,还有三天,立春!祈愿它能抵挡住这即将结束的严寒的冬的肆虐。

春节假期结束,我就离开了家。等到我再回来,已经是谷雨前后了。园里的景象,让我惊诧不已——那棵在冬天里枯枝败叶的菜豆树长得蓬蓬勃勃,而那棵睥睨冬天的一切暴虐的菜豆树,死了。

那棵向死而生的菜豆树,就是大自然里“和其光,同其尘”的样子吗?

“和其光,同其尘”,使呼吸找到静定的秩序,使生命探索更深的内在,使个体的生命与千古的星辰共流转,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诞生,也知道自己的殒落。

后来,《晋书·宣帝纪论》又将《老子》化裁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意思是:与光合二为一,化为俗世的尘土一般,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施展自己的才能,温和的光芒与尘土一样不张扬,顺应时势,屈伸舒缓,敛鳞藏翼蓄志待时,随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