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万物之父到底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万物之父到底是谁?

文/心似海蓝蓝

.5.5

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白话文:大德的表现,完全跟随着道。道这个东西,一直是恍恍惚惚哒。惚惚恍恍啊,其中有某些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有某种物体。深远而又幽暗,其中有精微之气;精微之气却又十分真实,其中还有可靠的验证。从今天到古代,它的名称不会落空,不会消失,以道之名就可以看见万物的父亲了。我怎么能知道万物的父亲是这个状态呢?因为悟道了。

孔德,就是大德,有两层含义:1,天地万物都包括在内,可以说非常大了,就叫大德。德从哪儿来?当然,道给了天地万物以德,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德,加起来就很大了呗?2,悟道的人,有大德,这样的人有啥表现?容就是表现的意思,表现为一直跟随道。等于说,万物与悟道的个人,表现是一样的,都跟着道走。跟着道走,就不会失去德,不失去就是保持,保持就发展,发展就是回归,归于道。

后面就开始讲道的状态、样子了,啥样子呢?说道这个东西,“道之为物”,不是说道是物质,而是直指道——这个东西,我年轻的时候以为老子是唯物论者,其实是我搞错了,因为唯物唯心那是到了近代西方笛卡尔之后才慢慢区分开的,用唯物和唯心理解老子,都是太着急了,人家只是说这个东西,没强调物与心的分别。

So,道这个东西,一直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与惚恍,意思一样,就是模模糊糊的、混混沌沌的,你可以描述道的样子,可你总也说不太清楚。这就是第一章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你一说出来,就不是原来那个永恒的道了。辣么,道到底是什么形态的呢?

惚惚恍恍啊,这个道,其中有某些形象。这说明,道还是有形象的,只是我们看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形象。惚惚恍恍啊,道中还有些物体。形象与物体都有,怎样呢?深远而又幽暗,所以才看不清楚呗?蛋是,在深远而幽暗的里面,藏有精微的气息,精微的气息十分实在,实在之中蕴含着可靠的验证。

我们可以连起来看,道——形象与物体——精微之气——十分真实——可验证。换言之,你虽然看不清楚道到底是什么样子,蛋是,你知道,它很真实,怎么验证呢?你看见万物都有其德,都在运动变化之中,都回归各自的根源。比如,花开得很美,过了花期就凋零了,化作春泥更护花。地上的水干涸了,哪儿去了?变成气,飞上天,又化作雨,落下来,结成河。父母一天天衰老,孩子一天天成长,此消彼长,这不都是实实在在,我们可以验证的吗?

自今及古,就是从今天可以看见古代了,前面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古喻今,现在倒过来,从了解现在的情况,就得知了古代的情况。所以,时间上,正反都能发现,道这个东西,永不消失,永远存在。第一章说“无名,万物之始”,没名字的东西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辣么,你给这个根源定了名字,叫作“道”,一切都从道中来,道就成了“有名,万物之母”,有趣吗?有了道这个名字,你就可以看见万事万物的父亲了,谁是父亲呢?

答案就是,人类。为什么?因为是人在观察道,是人给母体定了名称,所以老子才说“我怎么知道万物之父的状态呢?”因为我给母体取了名字,叫作“道”。这里面的“我”,就呼应本章一开头说的“孔德”,也就是大德,悟道的人。我一直跟随着道,所以我才知道道,知道万物的父亲,就是悟道的人。

人,为什么可以悟道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人有认知能力,会经过区分、避祸、启明三个阶段。

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有这样的德,其它东西顶多到达避祸,无法启明。所以啦,我们身为一个人,就要明白,光做区分,让自己产生各种欲望,追求各种物质上的享受是不够的。因为,正确的知,才会带来正确的欲望,否则,就会导致灾祸,害己害人了。

我们活在世上,已经活着了,要想活得舒坦、活出自在,就得给自己来个精准的生态系统定位了,好伐?定位精准了,你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着。

So,读了老子《道德经》这一章,你就懂了,我们的给自己定位的模式:

道————自我————万物与他人。

要么跟着道走,要么跟着万物和别人走,两者必居其一。跟着万物和别人走,结果就累死了,没别的结果。跟着道走,你就“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了,好玩吗?你选好了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