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注解第五章 [复制链接]

1#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6563.html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解:刍(chú)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随意丢弃或烧掉,不会去留心和注意。

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看起来好像都不“仁德”啊,不奖励好人,不惩罚坏人,并不因为万物或百姓的好坏而区别对待。而是不经意、不留心,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所谓“大仁不仁”,大道的仁德有别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的道德,鼓励助人为乐,但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你以为的帮助在别人眼中可能并不一定帮助,甚至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道,见证一切而又不染一切,不占有不居功,让一切自然存在,发展,不也是一种“道德”嘛?圣人效仿天道,亦是如此。不去干预百姓的正常生活,不依善恶好坏去评判别人,不区别对待,只是平和地看待一切。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注解:橐龠(tuóyuè):风箱屈:通“绝”,匮乏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不要认为“无”就是毫无作用,风箱正是因为它内部中空,才能发挥出作用,才能鼓风。正因为它“无”,才能承载更多的“有”,才能做到源源不断地产生风,没有穷竭匮乏。鼓风用来旺火,用火可以制作器物,可以烧制食物,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化妙用,而风箱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功劳,它只是让原本就存在的空气流动起来而已,风箱用完了也就像刍狗一样,被随意地放在一边了。

正如《金刚经》中所言:“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佛祖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最终又否定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也没讲。其实佛祖所说的法只是一种“方便智慧”,像一条船把你接过河,接过河了也就没必要背着船在陆地上行走了。法并没有什么功劳,一切不过是本心在自变自缘自显现,但没有这条船,又难以体悟大道。法无自性,好像什么也没有,但又承载了无穷的智慧,通向无上正等正觉,正是所谓“虚而不屈”。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穷:穷尽,走投无路中:通“盅”,像酒盅,中空而发挥妙用

一个人话说的太多,说的太满,往往会把自己逼上绝路,与其如此,不如放空自己的身心,守住内心的空明。河上公对此段的注解十分精炼:“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守德于中,是要效仿天道的大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而不是拘泥于世俗小德,对善恶是非妄加议论,劳力费心。爱气希言,像孟子一样,做到“善养吾浩然之气”,用大道之大德扶正浩然之气,少说话,虚己心,爱惜精气。

守中的“中”字也可以用《中庸》作为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保持着这样一种没有情绪分别的状态,就不会对万事万物总是抱着品评的态度,从自己片面的想法出发,审视一切,自然就不会随意评论以至于把自己逼到绝境。能做到“守中”的,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已经是到了初果罗汉的境界,不会被相状所迷惑,心绪也不会被相状牵着走,心归于平淡而无所住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