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三十九章,什么是得一 [复制链接]

1#

本篇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这一章老子重点论述“得一”,什么是“得一”?读过《易经》及了解中华古文化的应该都知道,中华文化里的“一”不单单是“一”,“一”包含阴和阳,伏羲一画开天地,那一画即是包含阴阳的“一”,是阴阳合二为一,老子在第十章讲过一句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人的一辈子能保证自己的肉体和灵*(人性)绝对无时无刻不分离吗?“营”是指灵*(人性),也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魄”是指身体,主观意识(阴)和肉体(阳)抱在一起合二为“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站在万物延生进化的角度来讲,人的主观意识和身体都是大道生化而来,在第二十五章里明确讲过,是有物混成的那些物质,生化成了天地万物的身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规律,细化到天地万物的身上,成了万物的生存规律而有了自主。所以人和万物一样,都是承载着大道生化出来的身体及承载着大道细化到每个人身上的规律,这个规律在人身上也就是主观意识。所以叫做“载营魄抱一”。那么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和主观意识是在一起不分离的,才是个正常的人。但是人的一辈子有没有丢*、丢人性的时候呢?绝对有,因此老子在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讲这句话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万事都有例外,没有绝对,教导我们不要过份追求极致的极致。那么除了例外,万物时刻都应努力的去得一,得一者即是真正的大德,比如老子说过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的还有很多很多,本章就例举了几个常德不离的得一者。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昔之得一者”:“昔”是指昔日、过去,这个过去是指大道生万物,进化万物的整个过程,从生万物的开始到现在,“一”是指万物的身体加上万物的本性规律,万物时刻行使自身的本性规律,身体和本性规律合二为一就是得一。昔之得一者有很多很多,老子接下来例举了几个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天体运行天的本性规律就是得一,天体时刻行使天的本性规律,天空才能呈现蓝天白云,清新透亮,如果天不运行天的规律,不风雨交替,从地面升起的各种气体及物质,就会充满天空,就会污浊不堪,无以清。

“地得一以宁”:大地行使大地的本性规律,才能安宁的生养万物。

“神得一以灵”:“神”是指大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的某种神奇现象的那种神,得一就是指以大自然为体运行大自然的规律,才会呈现出那些神奇的现象,才会灵。

“谷得一以生”:谷就是第六章所讲述的山谷,山谷行使山谷的本性规律,才能生养万物。“谷”就是指山谷,在古代没有亚洲、欧洲等等地域之称,老子的思想是大自然观,是大思想观,所以老子讲某个地域,他不用地域的名字,而是用山谷来指某个地域,我们观察地球,不管多大的平原,平原的尽头都有山包围,全世界的陆地都是由大小不一的山谷组成,山谷是生养万物的重要场所,因此谷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行使王的本性,行使王应该行使的作为,天下的臣民才会忠贞于侯王的*权统治。

“其致之也”:行使自身的本性,职责,得一,是最重要最极致的追求。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为什么其致之也呢?比如天不得一,天如果不行使天的本性,天空就会被地面上升的污浊之物充塞整个天空,天空就将恐胀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如果大地不行使大地的本性,万物就不能在大地上安宁的繁衍发展,大地就将恐荒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大自然运行某些规律所呈现的那种神奇的现象,一般都是很灵验的,比如在某个地点,某个时间段一定会出现某种神奇的现象,非常灵验,那如果大自然运行产生神奇现象的规律不准时了,不灵验了,这个神就将恐歇息,就不会被称为神。

“谷无以盈,将恐竭”:山谷不得一,无以繁衍丰盛的物种,就将恐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都是以山谷为单位在大地上生长繁衍,如果山谷枯竭了,物种就无以生存,将恐灭绝。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侯王如果不行使王的本性,不行使侯王应该承担的责任,失去了臣民的忠贞,那么侯王的*权就将恐一蹶不振,而失去天下。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些得一者体现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每天行使自己的本性职责,看似卑微卑贱,但能行使好自己的本性职责,都是非常可贵的,能行使好自己的本性职责才值贵重。比如天、地、神、谷、王,以及天下的万物,只有各自都行使好自己本性,才能够建出一个健康的大自然系统,才能往前健康发展。再比如一个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各种人才,贡献出相应的专业技能,社会才能有序的运转,社会才能有余力创造出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文明。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所以古代的君王常常以孤、寡、不谷自称。这个孤、寡、不谷是一种谦虚的称谓,自喻自己孤陋寡闻,愿望自己能通达天下,不做孤陋寡闻之人。还有一层含义是把身段放低,意愿融入到最低层的孤寡行列。

“此非以贱为本邪”:这种孤、寡、不谷的称呼并非是一种低贱自己的邪恶思想。

“非乎?故致誉无誉“:难道不是吗?这种称谓非但不是一种低贱自已的思想,并且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思想,是先把荣誉抛开,先向内求的一种高尚思想,能够坐上君王的位置是多么高的荣誉,但古代的君王却以孤、寡、不谷自称。因为“王”是天下人推举的,并且君王也得用天下人来治理天下,对天下的治理有所成就,有所荣誉,也要把荣誉分给天下有功的人,所以致高的“王”往往是无誉的,因此君王先放下王的荣誉,自已的功过也应给天下人去评论,自称孤、寡、不谷。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所以我们不过份去求如玉石般的荣誉,坚守如石头一样坚硬的本性也可贵。天下的玉石是有限的,玉石的光亮只是个点缀,真正的基层,真正构筑大地的是石头。王侯将相就是如玉的光亮,但他们的光亮是来自于天下人的共同努力,他们引领着天下,点缀着天下。天下的基础群众就如构筑大地的石头,既做基石又给王侯将相输送光亮,因此发挥好各自的天赋及才能,做一个刚正坚硬的基层即是得一。

天下万物,每一物都有专属的本性,各自得一,大自然才能正常运转,作为人类的我们有专属的人性,并且有人性的同时,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不同的天性,不同的特长,而为社会做各种各样的贡献,社会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前进。老子的思想非常注重天性,贵重因材施教,第二章里讲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人只要发挥好自己的天性,不分高低贵贱,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即是得一,天下万物各自得一,社会才能恒也,整个大自然才能恒也,那么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讲,得一即是积德积福,德既可以庇佑自已还可庇佑后人,这不是迷信,这是有历史实践依据的,也有道德理论依据,后面再做题讨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