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悟道德经第38章 [复制链接]

1#
本次学习《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共81章,第1-37章称作“道经”,第38-81章称作“德经”。在通行本中,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中,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本次学习第38章,即德经的首章。

学习《道德经》要了解“道”与“德”的联系,我们先看看这两个字是怎样来的。最早的文字写在龟甲牛骨上,称作甲骨文。后来文字铭刻在青铜器上,称作金文,后来演化出小篆,演化出楷书。

甲骨文中的“行”看上去像是个十字路口,“行”加上“止”是“辵”(chuò),后来演化为走之旁“辶”。

“辵”加上一个人头,就是“道”,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想自己该走什么路。

“辵”(chou),后来演化为走之旁“辶”,从金文到小篆,到楷书。“道”的字形越来越接近现在我们熟悉的样子。

甲骨文的“直”是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直着看。后来演化为金文,演化为小篆,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甲骨文中的“德”有两种写法,“行”加上“直”,一只眼睛在十字路口观察。金文中“直”的下方加上了“心”,表示行为正、目光正、心正。后来演化为小篆,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由文字的演化可以看出,最初这两个字是相似的,“道”是一个人站在路口观察,“德”是一只眼睛在路口观察。

本章是德经的首章。这一章的原文有不同版本,各版本在个别字句上有出入,本文以通行本为准。对于原文的解释,专家们的观点不一,本文依照主流观点讲解。以下图片来自元代书法家赵孟頫(fǔ)的小楷《道德经》。

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2]。

上德无为而无以[3]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4],则攘臂[5]而扔[6]之。

[1]上德不德:具有上等品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品德(仁、义、礼)。

[2]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开德,实际上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3]以:有心,故意。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得不到别人的回应。

[5]攘臂:伸出手臂。

[6]扔:引,牵引。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7],而乱之首[8]。

前识者[9],道之华[10],而愚[11]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12],不居其薄[13];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14]。

[7]薄:少,不足。

[8]首:开端。

[9]前识者:有先见的人,先知。

[10]华:虚华。

[11]愚:愚昧。

[12]厚:淳厚,这里指“道”和“德”。

[13]薄:浅薄,这里指“礼”。

[14]去彼取此:放弃仁义礼,回归德。

译文:

上等的道德不追求道德,所以说有德。下等的道德生怕丢掉道德,最终没德。(例如有的人每年都为贫困学生捐款,不声张,许多年过去了,大家始终不知道他捐款,这就是上德。有的人捐款生怕别人不知道,要搞个捐款仪式,请来许多记者,敲锣打鼓,这就是下德。)

上等的道德不做也不想做,下等的道德包括仁、义、礼三等。上等的仁做但是不想做。上等的义做了也想做。上等的礼做了并且想做,不仅自己做,还要求别人做,如果别人不做,伸手拉着别人做,强迫别人做。(例如领导带头捐款,以身作则,希望员工看到后也能捐款,但员工看到后无动于衷,于是领导下达捐款指标,层层摊派。)

道德堕落了,仁就被提出来了。仁堕落了,义就被提出来了。义堕落了,礼就被提出来了。礼是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始。所谓那些有先见之明的人,不过是道德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淳厚,不居于浅薄;立身于实实在在,而不居于浮华。所以抛弃仁、义、礼,回归道德。

按照道、德、仁、义、礼把先秦时期划分为五个时代。

大同

尧、舜

小康

周公

孔子(仁)

孟子(义)

荀子(礼)

道的时代

道的时代,是尧舜的时代,天下为公,实行禅让制,讲信用,爱和平。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别人的父母也好。不仅对自己的孩子好,对别人的孩子也好。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所有年轻人都可以发挥才能,有适当的工作;所有小孩都可以得到抚养,健康成长;弱势群体可以得到社会的照顾;男人都能娶到老婆,女人都能嫁出去找到归宿。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没有阴谋,没有盗贼。这种社会称作“大同”。

《礼记·礼运》中假借孔子的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德的时代

德的时代,是夏、商、周的时代,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天下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财产私有化,人们只赡养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孩子。劳动只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修筑城池,礼仪、制度、名分产生了,阴谋和战争出现了。这种社会称作“小康”。

《礼记·礼运》中假借孔子的话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仁义礼的时代

德的时代里面,最好的是周公的时代。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堕落,孔子提出了仁。到了战国中期,社会继续堕落,没人讲仁了,孟子提出了义。到了战国晚期,没人讲究义了,荀子提出了礼,此后天下混乱至极,阴谋诡计,坑蒙拐骗,恃强凌弱。对于堕落了社会,应该怎么办?老子的给出的方法是开倒车,回到最开始的社会。

本章讲完,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右下方的”在看“,欢迎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您的鼓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