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41道德经通解middot章四一 [复制链接]

1#

41《道德经》通解·章四一

原文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主。红色字体为原本残缺、后人校补。

原文: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⑴。反也者道之动也⑵,弱也者道之用也⑶。天下之物生于有⑷,有生于无⑸。

注释:

⑴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唯,遵从、遵守。☆依道而行才能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果。

⑵反也者道之动也:反,翻转、颠覆、背叛、对抗,反作用。☆道引起的运动必然受到反抗。

⑶弱也者道之用也:弱,相对于强,气力小、势力差;本质是惯性小。因为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惯性大的一方能迫使惯性小的一方改变运动状态。☆道作用的对象必然是弱小的一方。

⑷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指物质;宇宙中有两种物质,即正物质(质子)和负物质(电子)。☆天下的物体生于物质。

⑸有生于无:这里的“无”是指“空虚”,不是指“精神”。☆物质产生于空虚。

通解: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依道而行才能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果。

★万物和运动变化都是道的产物。不管是剧烈的运动变化(不好的)还是和谐稳定(好的),都是道使然。

然而,因为人有特殊的“智力”,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自然即改变自然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这就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五行反应。由于明白“道”的人不多,出现“逆道而行”的事情是必然的。

事实证明,违背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普遍存在。如果开始做事就违背了自然规律,那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故而建议人们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这样才能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果。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道引起的运动必然遭到反抗,道作用的对象必然是惯性较小的弱者。

★“精神和物质之间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就是“道”。力道、力道,可以把“道”理解为“力”。力就是物与物之间的精神建立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与物之间的“精神密度”。由于物质有惯性、精神有惰性(详见《道理与智慧》),所以精神产生的“力”必须能克服物的惯性才能改变物的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物的惯性”是专门“抗拒”运动变化的;因此,道引起的运动必然遭到“反抗”。有作用必然有反作用、必然有反抗;这是永恒的;人类社会和天地万物皆是如此。作用力永远等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而“反抗”分为两种,即“静反抗”和“动反抗”(详见《道理与智慧》)。

问题是,既然物与物之间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那么这样的作用力能迫使谁先动起来?当然是惯性小的物体(弱者)。例如,电子围绕质子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再如,大磁铁和小磁铁之间的磁力必然使小磁铁向大磁铁运动;大人能抱起小孩而小孩抱不起大人。因此,道作用的对象必然是弱者。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的物体产生于物质,物质产生于虚空。

★物质是指质子和电子有质量的部分。质子辐射电磁场(精神),电子吸收电磁场(精神);因此,质子叫“正物质”或“阳物质”,电子叫“负物质”或“阴物质”。

质子与电子在精神作用下生成原子,原子在精神作用下生成分子,分子再生成更多的分子,产生万物。这就是“天下的物体产生于物质”。物质占有“空间”,因此可以说“物质产生于虚空”。

物质是虚空中天生就有的、不生不灭的存在,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不灭”。

这一章简述了“道的功用”以及“万物从何处来”;万物皆为“道”生的“德”。

译文:

依道而行才能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果。道引起的运动必然遭到反抗,道作用的对象必然是惯性较小的弱者。天下的物体产生于物质,物质产生于虚空。

主旨:

德为道生。万物皆为“道”生的“德”。这就是“道德”。

依道而行则德,逆道而行则失。

遗憾的是,由于聪明的人们不懂“道”,当然无法理解“德”;把“道德”解释得云里雾里、一塌糊涂。

北冥之神龙

觉得??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