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复制链接]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ei,缺点,毛病),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者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本章核心思想和阅读要点:

(1)本章着重言韬光养晦,躬身潜修,不求速效,不计近利,惟循着正道,只顾耕耘,自可大器晚成。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虚虚无无,鸿鸿濛濛,一段氤氲太和之气;酝酿久之,气化充盈,忽焉一觉而动,太极开基矣(什么叫太极开基?如睡之初醒,如天之破晓,如冬至之阳生是也。)动而为阳,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静而为阴,重浊之气,下凝为地。天地开辟,而人物滋生。芸芸万姓,有几能效天地之功用哉?惟圣人从混沌中一觉,而修成大丹(说的是一觉而醒,或阳生活子,便应打坐垂帘,凝神祖窍,即采取归炉,从事量的积累,以待积累到质变时飞跃,即可修成大丹。)以此治身,即以此淑世。虽未敢缄口不言,却亦非概人而授。随缘就缘,因物付物,方合天地大公无我之量。时而遇上士也,闻吾之道,欣然向往,即勤而行之,略无疑意,此其人吾久不得见之矣。

(3)“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时而遇中士也,出于余口,入于伊心,亦属平常,了无奇异,未始不爱之慕之,一蹴而欲几之。无奈世味浓而道味淡,圣念浅而俗念深,或迁或就,若存若亡,知不免焉。

(4)“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至于下等之士,习染日深,气性多戾,一闻吾道,不疑为妖言惑世,便指为聚众敛财。讵知君子之修,造端夫妇;圣人之道,不外阴阳,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其事虽殊,其理则一(圣人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而相生相克,则“害生于恩”,必然导致衰老病死。为此祖先创造逆死不死的返本还原法,亦即颠倒之术,故谓“逆则仙”。)而贸贸者,乃谓神仙为幻术(神仙丹道,现外文译为“生理炼丹”,它是人体生理物理现象,由无到有,有又还无的产物;之所以修成者少,不是学术本身问题,而是受内外干扰太多之故。)岂有如此修持,遂能上出重霄乎?否则谓天地至广,万物至繁,如此成性存存,即上下与天地同流乎?何以自古仙圣,至今无几也?于是笑其言大而夸,行伪而僻。噫,斯道只可为知己者道,难与浅见寡闻者言矣!夫蜉蝣不知晦暮,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笑耶!不笑不足以见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之中也。(5)老子在这里讲了,上士、中士和下士,什么人才能修道,才能获大器晚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说:“时而遇上士也,闻吾之道,欣然向往,即勤而行之,略无疑意,此其人吾久不得见之矣。”上士能获大器晚成。遇中士,我说他听,很平常,无奇异,开始时爱之慕之,还想立即修炼,可无奈世味浓而道味淡,圣念浅而俗念深,或迁或就,若存若亡,知不免焉。中士还需努力才能进步。“下士闻道,大笑之”,根本没有修道的意识。老子说,“道只可为知己者道,难与浅见寡闻者言矣!又何怪其笑耶!不笑不足以见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之中也。”庄子在他的《秋水》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元吉在注释《道德经》中又说:“夫蜉蝣不知晦暮,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庄子所说的曲士,比喻孤陋寡闻之人,虽也是文化中人,但从未受过道的教化。你永远不要跟他们谈道。你谈,他会说你是疯子,说你是邪教。他会说你是异端邪说,所以真正深知天道者绝不与人争论,更不必去说服他人,任由他们攻击之。

(6)“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况道本无声无色,何有何言?其有所言,亦因后之修士,无由循途而进,历阶而升,故不得不权建虚词、假立名号以引之。人果知虚无为道,自然为功,尤须自阴而阳,由下而上(由下而上是言二层修命了性,不似初层尽性至命由上而下,不能以为开始时是下丹田。)昧为明本,退为进基。虽明也而昧,庶隐之深而明之至焉。虽进也而若退,庶却之愈速,进之弥远焉。道原远近皆具,我虽与道大适,亦若于己无增,于人无减,夷若类焉(“划等号”的同义词。)

(7)“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道本大小兼赅,我虽与德为一,亦若无而不有,虚而不盈,德若谷焉。时而大显于世也,喷喷称道,不绝人口,我若无益于己,反多抱愧,故曰“大白若辱”。时而德充于内也,处处施为,不穷于用,亦若有缺于中,益形支绌,故曰“广德若不足”。即其修德立身,建诸天地而不悖,我若自安偷薄,绝无振拔之心,故曰“建德若偷”。

(8)“质直者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或己至诚尽性,质诸*神而无疑,我若常变可渝,毫无坚固之力,故曰“质直若渝”。如此存养心性,惕厉神明,虽有谗言,无间可入;纵多乱德,何隙可乘?世有修道明德而遭侮辱者,其亦返观内省。果如此藏踪敛迹,卑微自下,怍辱为怀,德广而不居,德建而不信,亦若忠直难言,诪张(诪=侜,zhou,诪张:作伪,欺骗)为幻者耶?吾知其未有此也。纵或数有前定,劫莫能逃,天之所为,人当顺受,安于命而听诸天。是以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戒慎恐惧,畏危者安)。我于此益信焉。且道无方所形状声臭可言,彼世之廉隅自饰者,规规自守,不能圆转自如,我则大方无方,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模棱之有?凡物之易就者不美观,急成者非大器。我能循循上造,弗期近效,不计浅功,久于其道,自可大成,又何歉于己乎?要之道本希言自然,恍惚为状。我能虚极静笃,则无音而大音出矣,无象而大象形矣!

(9)“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施之四海皆准,传之万世不穷,岂仅推重于一时,而不能扬徽于万代耶(扬徽万代,岂雕虫小技可比。)《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yi,厌弃)。”道之建施,实有如此神妙者。其间孰是为之、孰是与之?亦曰:“夫为道善贷且成而已。”此言抱道人间,用无不足,给万物而不匮,周沙界而有余,且使化工大成,真上士也。

(10)太上为世之不自韬光养晦、立德修身者,言彼稍有所得,便矜高自诩。五蕴未空(外无所著,内无所染,身如槁木,意若寒灰,万缘顿息,为五蕴皆空),六尘不净(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犹屋盖草茅,火有所借而然。若只修诸己不求诸人,浑浑乎一归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纵有外侮,犹举火焚空,终当自息。如此修己,真修己也。惟其如此,故人与人两相安于无事之天,否则于道无得,反招尤也。孔子曰:“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其见恶于人也宜矣。修道者如此,可以免务外之思,亦可无外侮之患焉。

相关链接

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章:有生于无

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以贱为本

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往而无害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终不为大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