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子和先生品道德经老子真的要我们什么都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贫困公益援助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

上两章老子分别向我们说了什么是“道”以及修道之人的特点,我认为本章和前几章一脉相承,老子向我们讲述了“道”的核心内容,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的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的核心又是什么?读完之后可以在文末留下你的答案,我们一起思考一起探究。

下面是子和先生品读《道德经》系列的第十五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殁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

人类真实的本我,原本就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诱惑及外界的干扰,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以及变得愚昧无知,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工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神秀也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致虚极,守静笃。]“致”就是追求,迫求达到极点的“虚”(指心灵空明的境界)。这种“虚”的状态勉强还是可以达到的,但想要长时间的维持却很难,所以要“守”。“守”就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用“静”的方法来守。“笃”的意思是厚实,坚定,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扎实的“静”的状态。而且往深了想,“静”是与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相对应及联系的,“静”是无为而治的重要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致虚极”和“守静笃”就是“道”对于人们的基本要求。想要真正了解“道”的人,必须做到这两点,而且要先从“守静笃”开始。

静是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三次提到了”静“,由此可见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古代大智慧者对于“守静笃”是十分重视的。

心中的平静,可以去除狂燥。性情急燥粗心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易成功。而性格温和心绪平静的人,则淡定从容,思虑周密而容易成功。所以静是制怒的法宝。这就是后文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

特别是不要因为别人做的事而动怒,不管是生闷气,还是把气撒出去了,最后受到伤害的往往都是自己(最起码对人的身体不利)。这就是为什么世上很多不如意的人往往性烈如火,身体又很差。为别人的事情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来惩罚与折磨自己,何苦来哉?

所以“守静笃”是一门大功夫,要做得彻底且扎实,一“笃”字尽显真意。

从现在开始,你没看错,就从现在当下的一刻开始,要让自己学会并做到不因为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之事而动怒了。千万不要明知轻易动怒不对还控制不住改正不了。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蓬勃地生长、运动,我从中看出循环往复的道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最后又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根源。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就好像世间形态各异的万物,在物理上都是由原子组成的,都具有电子和原子核的结构,在这个层面来讲,世间的万物都是相同的。

《道德经》教导我们真正的认识论,一定要从根源上,从本质上去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这里的“根”就是世间万物所具有的相同本质规律,其实就是“道”。我们要学会从“道”的层面去全面地认识与把握事物。则“虽万物之纷芸,可一道以贯之。”掌握了”根”,掌握了“道”,则世间万物尽在胸中,无为而无所不为。

[各复归其根。]如果将“根”理解为“正确的道路”,推物及人,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归其根”也可以理解成我们要回归到最初正确的道路上去。作为一个浸泡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的成年人,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初的雄心壮志及美好的初心,现在剩下了多少?我们是否已经与初心背道而驰?现在是该下定决心,好好理顺一下了。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回溯到根源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知晓“常”的道理,才叫作明,不知晓“常”的道理,人就会轻举妄动,从而陷入凶险。

正如庄子所说,一个人的生命从寂静虚无中来,而又复归于寂静虚无,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叫“复命”。也就是说,回归到本来的状态才是常理。而“知常曰明”,就是知晓了常理才叫做明白通达。为什么真正的智者可以不占而已矣,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趋势?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道了常理,才能够容纳一切,容纳了一切,才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归心,天下归心是顺应天意的,顺应天意,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也不会有危险。

我们一起品读《道德经》,已经到了第十五章,也多少能明白老子其实并不是让你在形式上去追求“清净”,他所推崇的,建议我们去做到的,是内心上的“清净”。所以如果你声称自己把老子的话奉为圭臬,真的去消极避世,没有作为,跑到深山老林修行,那真就是有些冤枉老子了。

我想大隐隐于市,在浮躁的社会中去保持内心的平静,才是老子所称赞所希望的。对于我们来说,要想在当今社会做世外高人可能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尝试去做个“世内高人”。如何能达成这个成就,获得这个名号呢?那就是长久地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唯止能止众止。

·往期推荐

六爻看卦:十二长生看渣男

求职季撞上疫情,搁浅的事业该如何走上正轨?

子和先生品道德经

得道之人的特点你中了几条?

?预约咨询请加

?参与“结缘解命”请到后台留言投稿

关于文章有何感想和见解都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原创不易,文章如若喜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