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学道德经第45章漫谈之二强者的 [复制链接]

1#
序:最近的经历和一些思考,暂时不想看任何参考书目,就想随意从自身理解漫谈点学习的体会。接着上一章的漫谈,对这一章的理解是:可能是接着前面第41章的逻辑,再次强调了《道德经》是属于强者的哲学和思维逻辑,只有到了老先生所面对的对象的高度,才有可能了解这些内容的真实含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自行理解大意:真正的能成就大事物的大器,总是留有演化空间因而显得好像有缺口不会封闭。有了大成就盈满之后,总是保持谦虚低下,不会骄傲自满这样他的用途将是没有尽。真正的大正直能接受容纳各种屈辱和算计,真正的大巧妙因为总是直面本质所以显得笨拙不晓得变通,真正的大道理不是凭借巧舌如簧而是靠一步步努力去实现从而达到目标。过分躁动之后就会陷入极度的阴寒,安静到极致则会产生活力,内心清净明亮则是天下万物运行的不变道理。这一章跟前面好几章都直接关联,尤其是跟前面第41章应该是前后衔接关系,“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希声、道隐无名”这些是一脉相承的,还有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15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第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等等,在本章里,这些之前提起的被集中再次集中论述。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老子其实就是想对他的思想阶段性做一个总结归并,前面讲到这些点,有什么核心的要义呢?首先,表达了外在演化的普遍规律——需要保持开放性,所以说“大成若缺”,我们不要想着去制造完美的事物,任凭怎样的完美终究是有不完美,我们要通过这种不完美保持演化进步的可能性,再看“大盈若冲”,同样道理,一杯水倒满了是再也不会装下别的东西了,因而永远要留有余地,所谓“凡事留有余地方可长久,否则退无可退,就变成了死路一条”,当然这一点的基础是要有牢固的边界,这个牢固的边界就是这个主体要具有开放、包容的能力,否则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接着紧,接前述的开放、包容能力,看到现象以及本质,那就是能接受容纳各种屈辱和算计,不会凭借巧舌如簧、投机取巧,而是靠自身能力所支撑的可控制的目标,努力去达成,只有这样才是促成大成之缺、用于弥补大盈之冲。最后,告诫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急躁、轻浮不可取,所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要能克制内心的躁动,守住内心的清净。归根结底,就是落到本章最后一句“清静为天下正”。这一章的意思其实不难理解,我们要知道的是这章的思想是在强者角度的一种思想,也就是说只有你在一定的能力高度、或者所处位置高度,才可以这么去看待、分析问题,或者说,到了一定的能力高度或者所处位置高度以后,用这种指导思想再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将会更好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所以,对于普通的我们,要不断努力去思考、去行动,“躺平”不可取,害人害己,也是社会的倒退。基于自身理解而堆积之漫谈,好处是围绕主题可以想哪说哪,从开始准备到现在35分钟,效率高,如同自然状态下就自然,刻意则会木讷。不好处也显而易见,因为没有多方面去剖析,观点不一定客观。但是从去年立flag至今,由于总想这样圆满、那样求全,现在回看,其实并没有达到所谓圆满、求全的目标,而且丢失了很多的自我体会,看下来,反而不如这样来得好,也许这就是所谓顺其自然、总有遗憾。哪天再翻说第二遍时候,再行咬文嚼字、求全寻真。今夜月色朦胧,阴云不去,继续全程不想用图,最后听听这首《如果云知道》,以圆早上催人骤醒之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