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通往深层意识之路 [复制链接]

1#
全国重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读书,通往深层意识之路

——叶世蛮的读书和阅读推广故事

这是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一本书名。我很赞同这句话。是的,真正的读书并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它应该是调心的过程,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

我是一名教师。年普师毕业后,教了近30年的语文,从乡村到城镇。

我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父亲只上到高小,但喜欢读书,农作之余,会看起竖行的古体手抄本。在村里,在泥腿子黑皮肤臭汗味的阿公阿婆叔叔婶婶面前,被誉为知识分子。他常常会拿着一本从村里借来的书,给我们兄弟姐妹们讲“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三侠五义”什么的。

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适合孩子读的藏书。大人书柜里的两本评书《玉蜻蜓》、《高机和吴三春》常常看得我泪失枕巾。后从间壁叔叔处觅得《封神演义》一套,上下集两本,半懂不懂际,反复阅读,不止10来次,直读得线装松散、书角卷起。

由于受家庭影响,一向来,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从小对诸如四书五经以及天干地支、梅花易学、奇门遁甲等充满了神秘感,心向往之。初中时,一本竖行繁体本的《易经》被我随身带了好几年。我深感学习传统文化如练武术站桩功一样,没有少年读诵的根基,便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底气。应该想办法让孩子越早接触古典文学就越好!

年,工作将10年,我和同事一起,分别在自己任教的一年级实践阅读经典(本文指的“阅读经典”仅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做法,并在名师对象培训班里申请经典诵读课题。根据实际情况,由短到长,由有韵到无韵,一年级唐诗为主,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论语,四年级老子,五六年级其他四书五经节选。教材或购买《唐诗三百首》,或自己编印,或干脆每天在黑板的一角抄写一小段。这样一来,小学阶段,便可将中国经典文化有了初步整体的熏陶。

工作调动,我来到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级段的老师们(胡晓聪老师为负责人)正在做阮爱华老校长牵头的一个阅读经典课题。似乎他乡遇故知般,申请加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提升上,又进了一层。还因此参加了K12论坛一个包括提倡深度语文的干国祥老师在内的比较高档次的“文白相争”的帖子的辩论。此辩论源于特级教师韩*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没有文言,语文教育找不到回家的路》。大体结论,阅读经典还是有裨益的,曾反对经典阅读的胡适、鲁迅辈,其古文功底,自是叹为观止。说白了,经典功不可没,在他们身上奠下扎实的根基。

通过这次辩论,我深深明白: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传承下去,一定要从小孩子抓起。虽然,各种文化现象在信息时代里呈多元发展,虽然,白话文盛行的时代,让孩子读文言文有些吃力,但优秀的经典文化就是中国民族的根。随着*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相信经典教育的春风已经吹进现代学校教育这个巨人的花园里。我决定要将经典文化推广进行到底。

未进学校行*之前,我当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近25年。当班主任就得会管理。

有人说,教育管理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人管人,势服人,心不然,老师在,学生非常乖,老师一走,天下大乱;第二个境界,是制度管理人,班级制订这样那样的班级法规,让所有的孩子按班规行事,在分分计较中师生身心疲惫;第三个境界就是文化管人,营造育人氛围,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改变人。现在想来,我在班级管理中不知不觉地沿用了第三种思想。

诵读经典竖起精神支柱

读书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是调心的过程。而能够达到调心目的的,就是朱子提出来的心到、眼到、口到,即《弟子规》所说的:心眼口,信皆要。心到,注意力要集中,眼到,眼神要专注,口到,口要出声读。正如薛瑞萍老师所说的,这是深层的朗诵。

经典文学作品,上至《老子》《庄子》还有“四书五经”,下至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代的诗词美文,它们不仅文词优美,且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静静地心持口诵,不仅能刺激人固有的语言系统,更能通过音声、呼吸、想象等自然而然的手段,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由量变到质变,刺激内循环,达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境界。

我每次接班,都会结合我们学校编辑出版的《诵读吧》,推荐《日有所诵》《课外美文》,让学生进行朗诵。早上晨读,午间午诵,再加上每节语文课前的两三分钟,我们一天至少可以达四十分钟。这种积累,如果坚持下去,是非常可观的。为了提高诵读的效率,我们仿用了上海东方英语学校的背诵循环表,利用艾宾浩斯记忆遗忘规律,一天四个学习内容,第二天复习,一个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再复习。我们将一个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列成一张表,贴到教室的公告栏上,领读员和其他同学就根据这样的学习内容进行诵读。实践中,我们发现,背诵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有成就感的。考试考一百分,不希罕,背了一首诗或一个片段,那又是何等快事?

持续默读建起精神家园

《朗读手册》中这样讲:

朗读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以自行阅读为乐的动机。如何激发孩子的这种动机呢?最佳的方法就是持续默读。“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然后好好享受阅读之乐吧,不必受提问、作评估或写报告的干扰,纯粹是为了兴趣而阅读”,这就是持续默读。

我们给学生推荐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奋斗精神的,能激发人的斗志或从中体会正义力量的。静静地阅读,让他们进入到作家营造的那种人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同情弱小,反对强权,战胜自然,战胜邪恶势力的精神家园中。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慢慢地,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他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谁是谁非,谁应该怎样怎样,谁的做法不能令人苟同等。而老师要做的就是一同与学生商量看的书,不定期推荐几本书,或老师推荐,或同学推荐,或家长推荐。

晨读,按学校的规定是早上可以8:30之前到校,但一到校就必须开口朗读。我觉得8:00左右读到8:30,是比较累的事,不管是齐读还是自由读,效果不一定好。

我根据韩国人写的《晨读10分钟》的建议,调整了早上只放声读书的做法,8:20之前,一进教室即看书,8:20时间一到,由领读员给我们领读《成语选读》、《诵读吧》、《语文课本》。早上第一个过来,拿起书就看,第二个过来,看第一个这么静静地看,也受到影响,也拿出书静静地看,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一大早,教室里悄然无声,人人都在看书,连进教室的同学都小心翼翼的,恐怕惊动了看书的同学。这样做,我想至少有两点好处,一,让教室保持安静,营造一个育人氛围;第二,孩子一进教室,就静静地看书,容易调整心态。一进教室,静静的,一天的心情还够浮躁吗?

本来,老师在教室,同学挺有礼貌,要喊报告。孩子一喊报告,这仿佛给平静的湖面丢进了一块石头。我就提出,这样会不会影响同学看书?而老师也在看书呀?在应答之间,也是受影响了呀?于是我们就商量决定,老师在教室时,同学进来,只静静地敬一个礼,不等老师允许,只管进来。

我们可以不定期地开个推荐会,交流会什么的。说句实话,搞这些活动,这节课下来,五六个学生,一下子,下课铃声就响了,学生得到了锻炼,而老师又不用讲什么,非常轻松。也可以让他们填填读书履历表,列一个表格,哪月哪日到哪月哪日,看的书名叫什么,作者是谁,主要内容一句话简单写,总页码是多少。半个学期下来,将总页码输入电脑用EXCEL图表一显示,柱子最高的李嘉程、陈奕凝同学,9月份的看书就达到多页。考虑到有些书的内容看起来比较轻松,比如《哈利·波特》,因此速度也比较快,而有些书如鲁迅、朱自清、冰心、林清玄等写的美文,速度不会那么快,因此,我在公布了前10名同学的名字后,没有给他们什么奖励。

为什么提升阅读力,我自己还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书,如《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艾德勒)、《深度阅读》(日斋藤孝)、《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等。在班级里,我还使用了一些阅读工具。如形成阅读习惯,用阅读存折、阅读履历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