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道德经第8 [复制链接]

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读书爱好者,笔者认为读书如同找对象,是需要缘分的。另外,读书方法也非常重要,比如可以把厚书读薄,也可以把薄书读厚。有从前往后逐章逐节读的,也有从后面往前倒着读的。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伟大的著作,被称为“万经之王”,内容包含哲学、伦理学、*治学、*事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遵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但因为其时代久远,文字精练难懂,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实在可惜。笔者结合读书经验,觉得《道德经》其实可以用正书倒读的方法也许更有效。本书共81章,笔者就用倒读法与诸位分享。

《道德经》第81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心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读完此章,仿佛看到一位发须雪白,面目慈祥的老人向我缓缓走来,他用浓重的河南口音,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考察,基本错不了。那么这三条都是啥哩?听我老人家细细为你道来。

道德经第81章全文

第一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实话不好听,好听的往往不是实话,话俗理不粗,正所谓忠言逆耳,因为人家跟你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才敢讲真活。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尽说好听的话,你要记住,越是这种人越要小心提防。所以说,你与人打交道时要学会如何辨别好赖话,不要像某些领导,只能听顺耳的话,听不得批评建议,这要是要栽跟头的。

虽然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是也是注意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太过,过犹不及。现在的社会中,人们形容一种人叫刀子嘴,豆腐心。这种人往往还是你的亲人或者是非常亲近的人,他们讲话时对别人好得很,但是对自己人却是什么难听就讲什么,越不中听越讲,嘴像刀子,锋利伤心,殊不知,你们现在生活水平好多了,大家早就解决了温饱,谁离了谁都能过,有时候,一句伤人的话就会引来祸端,所以说,这种人还是远离为妙。我曾经说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实人通常是埋头苦干,在与人交往时话也不多,极少与人争辩,甚至有点木呆,相反那些口吐莲花,舌如巧簧,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人都不是老实人,没理也能占三分,强词夺理的人也不是老实人。你仔细想想,现在这样的人还少吗!

第三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某人好像是百事通,问啥啥懂,其实这种人很肤浅。人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可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探索,明智的人不是什么都学、因为知识就如海洋浩瀚无垠,而人生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他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一行深耕下去,而不是如蜻蜓点水,什么都懂一点儿但都不精,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现在从事的人力资源就很像这种情况。举一反三,教育方面也是同样道理:儿童少年时代为通识教育。青年时代选定专业钻研,必定有所成就。

学以致用,综合上面所讲的,主要是提醒你以后做领导了,手底下管上百号甚至上千号人了,尤其注意既能听好听的话,也能听不顺耳的话,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有这个气量,因为这样做既不被小人暗算,又能防止让老实人吃亏。

说到做个称职的好领导,你可以学学古时候的圣人是如何做的:圣人不积,既心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这又是啥意思呢?

圣人讲道。

古时候最接近圣人的是老师,所以人们称孔子为孔圣人,因为只有老师教学生毫无保留,不担心学生超过自己青出于蓝,学生成就越大自己越开心精神上富有。但是厨师教徒弟时总会留一手担心自己的饭碗没了,这就是师父与师傅的区别。明白了吗?

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你要永远铭记两条道理:

第一条: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又该如何理解呢?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老天总是尽全力地帮助万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但是却从来不去祸害损坏它们,虽然偶尔天灾,如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等等,但那其实是对人类善意的提醒:你们偏离了大道,要尽快返回到正道上来。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

另外,你学过历史是知道的,我国古代很多农民起义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号召百姓反抗也是这个道理。当今社会,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都是人类肆意破坏大自然的结果。像广东这几年已经少有“回南天”的天气了,如果提醒了还不重视,那就等着受惩罚吧。

老天如此宽容,从不计较利害得失,那么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在与人交往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经过认真研究,我老李从利害关系角度分析把人分为四类:

1、不利且害之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反而经常想祸害你的人。比如有个别人纯属流氓无赖,遇到这种人趁早远离,越早越好。

2、不利不害之人:这种人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但他也没会故意去害你,因为你跟其没什么关系。这种人适合见面点点头,打个招呼。不远不近,保持距离即可。

3、利而害之人:就是所谓对我有帮助,但目的不纯或者过分要求回报者。这类人在寻求其帮助时一定要小心,时刻提防才是。

4、利而不害之人:帮助不求回报并且又不会害你的人,这种人极少遇到,可以称之为良师益友,值得交心,一辈子尊重与交往。

第二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条该如何正确理解呢?

首先要弄明白“为”的含义,读书做学问要全面分析,不能断章取义,我这里所讲的为主要有两个意思:对内,每个人都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有所作为;对外,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体现人生价值。

但是不管对内对外,都不能去争名夺利。有些人出身寒门,青少年时期也曾努力奋进,自强不息,十年寒窗,终于有所作为,但是当官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就私欲膨胀,开始争名夺利,最后却适得其反,德不配位,在监狱里面悔度余生。还有当你事业有成时,免不了有人求你帮忙,这是人之常情。帮助别人一定不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不能要求别人回报,我当初帮了你,你就应该报答我,想把以前的帮助翻倍地争回来,那是商人的行为,这种人的下场往往很惨,如秦朝吕不韦。

圣人如一朵洁白的莲花。

另外,讲到争,当今社会这种人太多了,争名誉,争地位,争金钱,争美女,争强好胜,争先恐后都是要不得的。尤其是争先恐后,看看上班时早高峰的车流就明白了,随意变道,蛇行,不打转向灯,随意走应急车道,这些行为一旦养成习惯,终将害人害已,轻则扣分罚款,重则车毁人亡,后悔终生。关于作为与争夺,也可以把人分为四种:

1、不为不争之人:这种人无欲无求,与世无争,如和尚、道士等。

2、不为而争之人:啥事都不干反而什么都想要。如果哪个家庭出了一个这样的人,那就是十足的败家子,社会上这种人应该很快被清理的。

3、为而争之人:这种人能力强,正因为能力强所以贪婪,什么都想得到,处处去争,往往下场很惨。因为一个人从高处掉下来容易,再上去就很难了。

4、为而不争之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种人对国家贡献非常大却淡泊名利,是真正的国士,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讲完这些,这位老人飘然而去,边走边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尊天道,敬人道,终身不殆,至乐成仙也!

听罢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我如梦初醒,真乃醒世恒言也,当终身谨而行之。

注: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朋友们,您读懂老人的一生智慧了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