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它让白岩松爱不释手,专门开了一个演讲,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挑人,不是什么人都能读懂《道德经》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去读《道德经》的。一个看惯了网络快餐小说的人,读这本书就是一种折磨。只有能静下心来,愿意用很长时间去揣摩一句话的人,才有资格读它。

《道德经》全篇不过五千字左右,但是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让人望而生畏。据说在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德国,对它非常推崇。早在年,《道德经》的德译版本有一百多种,而研究《道德经》的论述,也有余本。

在这一方面,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却鲜有《道德经》出现在头条,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虽然我们普通人很少有人愿意去诠释自己的《道德经》,但是在很多文人、愿意思考的人那里,《道德经》却是指导他们前进的“盛典”。

*曾经在乌镇做过一次演讲,讲的就是《道德经》,听说当时这个演讲,一票难求,很多大佬都愿意坐在台下,听他讲他所理解的《道德经》。

毕竟对于《道德经》虽然有五千字,但是蕴含的到底太多,甚至说每个人看过它的人,都有自己对它的独特理解。正如那句话所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德经》也是如此,不过正因为它的晦涩,也劝退了很多人。

*为什么会对《道德经》用了那么多心呢?

那是在他三十五岁左右,周边的名和利忽然让他迷茫,难道一辈子都要这样过吗?对领导卑躬屈膝,对工作一丝不苟,为了名利愤而向前。一辈子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种怀疑与自我怀疑之下,他整天都处于忧虑之中,他说自己没有力量生活、工作了,沮丧的心情整日笼罩着他,让他无心工作。

当他接触到《道德经》,并潜心观看的时候,他得救了。这个五千字左右的“小论文”,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为他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经过《道德经》的洗礼,他毅然辞去了三个制片人的工作,对于领导一职,他也是处于远离的状态。

影响他的那句话是《道德经》第九篇的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简单来说,就是“功成身退”。

或许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成功的人来说,会很纳闷为什么要“功成身退”,明明好不容易才成功,现在却直接退出,之前的付出,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说实话我也不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人生的每个阶段需要考虑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小时候想的是多吃几颗糖,长大了是多结识几个美女,成年后想的是如何多挣钱,或许我们努力到*当时的地位,就能明白那句话了。

或许该有人问了,有没有教人当领导的呢?

《道德经》第十六段就有这样的阐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讲解这一段时说:如果你知道万事的运行规律,那你就会变得很包容,知道得越多,就越包容,越包容的人,就越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会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更容易与天、地、道结合,就很难有其他危险。

《道德经》很难懂,我们也很难静下心来读与揣测,但是*也只是做了一场演讲,所以我们常人想要理解《道德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余秋雨这个人,他是现代的作家、文学家、散文家,有《文化苦旅》等著作,我想大家还是听过甚至年轻时还崇拜过他的。

对于《道德经》,余秋雨经过了苦心句读,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一个文学家以及一个对学问很认真的人,余秋雨经过长期攻读历代优秀的注本,配合自己的经历与学识,他写了《老子通释》这本书。

余秋雨通过《老子通释》这本书,将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与看法展现给大家,为了不让文章晦涩,他特意用散文的形式,讲述自己的见解。

很多人看了译本之后,都称赞余秋雨对老子思想与见地的把控,不仅文意容易理解,而且文字优美,我们普通人也能看得懂,想得通。

本书是经过版权上正版授权的图书,其印刷精美,书页厚实,包装优美,很适合放在书架上“装一装”。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读懂《道德经》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我们也会经历*的那个阶段,我们也会经历很多阶段,如果有这样一本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书,最起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如无头苍蝇一般乱撞。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